“世界的仡佬”龙潭村 守望黔北700年
龙潭村,原名火炭垭,位于务川自治县大坪镇,已有700余年历史。龙潭村是仡佬族发源地,有“世界的仡佬”之称,素有“黔北历史看务川、务川历史看大坪,仡佬族历史看龙潭”之说,2010年7月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 古老的仡佬村寨 ◆
龙潭村历史悠久,贵州省考古研究所1990年曾在龙潭村沙坝清理出汉墓一座。2007年,又在江边发掘汉墓30余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套)。证明龙潭村早在汉代已有人居住。现龙潭村村民,申姓占98%以上,据龙潭村后寨村民申学伦保存的申氏族谱所记,自元末明初以来,申姓即居于此。
龙潭村地处洪渡河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满塘,龙潭村由此得名。全村由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及官路五个自然村寨组成,“靠山而居、石林映掩”是对龙潭村自然格局的真实写照,龙潭古寨坐落在大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每个寨子以一个小山为依托,寨与寨之间通过石板路分隔并联系,每个寨子建筑相对集中,依据地形选址,总体朝向为坐北朝南,耕地与居住用地分开,形成民居建筑与田园风光互相辉映的和谐生态景观。
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龙潭村一带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即当地人所谓的“岩旮旯”,在岩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难以统一坐向,全村房屋分布略显凌乱,彼此似无呼应。但就一家一户而言,还是比较规整的,房屋多为木构穿斗悬山顶结构,屋顶铺小青瓦,以院落为单元,一正两厢,由石院墙、石院坝、院门、房屋构成,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布局紧凑,自成一体。大户人家的石院墙上还设有射击孔和瞭望孔,用于防盗和防御外来入侵者。一般民居院内都留有一小块土地种植瓜果蔬菜,体现出幽静、古朴的村落景观。
寨内石板小路最为独特,路的两侧是近一人多高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前者又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斜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麦穗纹”状,当地又称“鱼骨头”,麦穗和鱼骨寓意丰收和富裕,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物。小路四通八达,连接每家每户,走入其中,犹如进入露天迷宫,透过一些齐胸高的石垣墙,看得见对面的房屋,却需要绕圈才能到达。
传统民居的木雕、石雕做工精细,构思精巧,刀法细腻,线条明快流畅,是古寨建筑的一大特色。木质门窗上饰以龙、凤、麒麟、桃、石榴、花草、万字格等吉祥图案,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造型各异。诸如福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体现出特殊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似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千年的丹砂文化 ◆
2010年9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潭村的十一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在古墓中发现了200多粒朱砂矿颗粒。这些古墓位于洪渡河两岸,旁边是峭壁,并不是适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在此出现如此密集的汉墓,且在墓中出现大量象征墓主富裕的朱砂,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此地的朱砂矿藏较多,且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比较发达的开采、提炼朱砂的地区。
仡佬族的祖先史称濮人,商周时期即有“卜人以丹砂”的记载。早在殷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龙潭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采砂炼丹,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仡佬族文化——丹砂文化,龙潭村也因此成了丹砂文化的发源地。如今在这一带还可看到古代土法炼汞的遗迹,如大坪山坑,就是秦汉时期的朱砂井遗址。新中国成立后,位于大坪镇的地方国营务川汞矿厂于1953年成立,1965年改名为务川汞矿,因此大坪镇有“丹砂古镇”、中国“汞都”之称。
在仡佬族的古书籍《九天大濮史录》里记载,传说远古时,一个叫巫信的青年在打猎时,掉进一个红水坑,他爬起来后,满脸都是红的,野兽看见他就害怕了。此后,猎人们就故意将脸抹红,以威吓野兽,这就是朱砂的发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人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博士淳于越说:“濮地一仙山,藏有不老丹。七鹰天上看,八兽把丹关。一条河隔断,要想得到难。”他说的地方正是务川龙潭。汉武帝时,公孙卿率方士30余人深入龙潭这个地方,架灶为汉武帝炼“长生不老丹”。传说,东晋时著名炼丹师葛洪在广东惠州罗浮山炼丹未果,怀疑丹砂原料不实,闻听南蛮有丹砂之地务川龙潭,便云游到此架炉炼丹,著书立说,现在龙潭村尚存有葛洪炼丹洞、葛洪静心洞、洗药池、洗笔井等遗迹。隋唐时代,由于道教外丹极为兴盛,龙潭成了“长生不老丹”的炼丹中心和炼丹原料的供应地。
◆ 永远的忠烈之士 ◆
进入龙潭村,首先穿过一木质牌楼,上书“大节光昭”四字,再往前走就是申公祐祠,祠堂院门两侧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身行孝忠义”、下联是“心存家国友”。申佑(1425—1449)是明正统十年(1445)进士,也是龙潭村人的骄傲,他短暂的一生极具传奇和悲壮。在当地,申佑拯救“君”“亲”“师”的三烈事迹广为流传,后人称颂其“扼虎吭而夺天亲兮”“舒龙颜而解师危兮”“挫狼狠而保帝驾兮”,是集“忠、孝、义”于一身的忠烈之士。
申佑少时,聪明好学,力壮孔武。某日,申佑随父在田间劳作,一只黄斑老虎将父亲叼去,申佑见状,操起杀猪用的槌棒猛击老虎,老虎被击痛后丢下申父窜入林中,小申佑虎口救父的故事顷刻传遍乡邑。《思南府续志》载:逞猛虎之威,竟出黄童之手,震惊乡里,孝扬六邑,声蜚一邦……
明正统五年(1440年),16岁的申佑考中举人,随即到北京太学(即国子监)求学深造。期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当时英宗皇帝朱祁镇软弱无能,大权旁落在太监王振手中,王振专横跋扈,朝廷上下无人敢与较劲。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是一个“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正派官员,一向以敢言直谏而名振朝廷。为此王振深感不悦,以“擅伐官树入家”为由,将李时勉戴重枷站在国子监门前示众以侮,时值盛夏,烈日当头,李时勉戴枷三日不解,广大太学生因惧怕王振而敢怒不敢言。这时申佑见状心生怒火,号召国子监学生联名上疏皇帝营救李时勉。后英宗下旨释放李时勉,官复原职。申佑这种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的精神顿时蜚声京师。《思南府续志》是这样评价他之所为的:公(申佑)之所为,皆人所不敢为也。
1449年元月,蒙古族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亲率大军攻打大同。太监王振担心老家大同遭瓦剌大军烧掠,极力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以保全家中老小及财物。英宗贸然率领文武官员离京出征,申佑亦随英宗赴征。明军与瓦剌军在阳和会战后全军大败,只好仓促班师回朝,退到土木堡时,也先率大军追杀而来,欲生擒英宗皇帝。申佑乔装成英宗代帝乘舆,掩护其逃离。激战后明军溃败,年仅25岁的申佑壮烈殉国。代宗朱祁钰继位后,于景泰年(1450年)为褒显土木堡之变中代帝殉难的申佑,特诰敕天下。嘉靖十年(1531年)思南府(今思南县)为申佑立祠祀之。翌年,务川亦立祠,称“申忠节公祠”。之后,不少过往墨客流官,皆赐墨申祠以抒心中感慨,其中两联为“虎口活父,剑下全君,生民以来无比忠孝;天上游龙,人间瑞凤,霜露所坠莫不尊亲。”“北地风霜尽,千载来吹不散忠臣气魄;南天日月明,百世后犹照见孝子精魂。”申佑虽生命短暂,但忠烈之举不朽。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