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白陉古道的千年绝唱
白陉微档案
陉,特指山脉中断之处。在华北西部的太行山脉,自南而北分布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釜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称为“太行八陉”,是人们穿越太行的主要途陉。白陉(亦称孟门陉),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得名,从河南辉县薄壁镇(孟门)起至山西陵川横水河村,全程百余公里,为太行八陉第三陉,迄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就有“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的记载。目前在陵川境内马圪当十里河大峡谷的峭壁中部,还保存着一段白陉古道,被称为“悬天古道”“七十二道拐”,是太行八陉中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道。
□文/图 晋 华
谷靡靡,青割将来强半秕。
急忙舂米送官仓,只恐秋风马尘起。
官仓远在莜麦山,南梯直上青云间。
梯危一上八九里,之字百折萦回还。
凭认说向监仓使,斛面莫教高一指。
请君沿路看担夫,汗颗多于所担米。
——宋(金)《谷靡靡》秦略(作者为陵川人)
“梯危一上八九里,之字百折萦回还。”诗中描述的是高峻难攀的太行白陉古道“七十二拐”。在漫长历史中,白陉一直是贯通晋豫直达江南诸省的咽喉要道,不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她既是一条军事要道,也是历史上晋商通货、交流的重要商道,是太行山上的“茶马古道”,是中原大地的“丝绸之路”。
从陵川县城出发,过了黄围山,就进入了十里河大峡谷。踏入太行腹地的这一刻,美景就如一帧帧动画逐一展现在眼帘。道路两边壁立千仞,高耸的山体夹成或宽或窄、或大或小的一道道峡谷,最窄处仅容一辆车刚刚通过,不多时就到了马圪当乡双底村。小村四面绝壁环绕,宛如井底,人处在山底下,顿时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只有感叹大自然对于双底人的馈赠。
今年70多岁的李大爷祖辈生长在双底村,从13岁开始就帮着家人在这条古道上谋生,他的回忆中,1972年峡谷中的公路未修通以前,七十二拐就是当地人出行的唯一出路。而随着公路的修成,原有的古道也废弃不用、销声匿迹了,只有这一段位于山巅之上最难行的一段,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虽然古道不再是李大爷谋取生计的舞台,但几十年来古道上的风雨穿行,他早已对这条古道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的眼里,每一块石头都写满了故事,他都是那么的熟悉。跟随李大爷,我们走上了七十二道拐,穿过新修的山路起点“晋门”,不远处就是一座荒废的古庙,庙墙壁嵌的石碑碑文起首内容为:“小磢之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昔为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是属往来之……”落款为“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二月十六日合社仝立”。从文字记载的内容看出,这里为两省商旅要害通道。原本以为这条山路会湿滑难走,甚至会有几分凶险,然而当行走在这条古韵悠悠的山道上,顾虑完全被打消。这是一条“Z”字形的山路,72拐,就是72道弯,“一拐、两拐……四十四拐、四十五拐……”好奇中,我数着拐弯的个数往上走,长度差不多是1500余米,到达山顶时,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拐。
七十二拐可谓白陉上最令人称道的一段,拐道宽度为2米左右,弯度随地形而变化。依附山势的走向,匠人们把古道的坡度控制在了最小幅度,平整有序的路面上,是一块块被来往行人磨得溜光的青石,有的石头上还留有马蹄踩踏形成的印迹,深深的石窝儿,见证着古道岁月的沧桑。迂回曲折的拐道,设计非常独特,每道拐边都修有石堰,且高出路面半米左右;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块高出路面两公分的大长条石将路面分割开来,像是个突出的小台阶;在整块岩石作为地面的地方,还刻意在上面凿下道道凹槽。这是为什么呢?李大爷说:“作用可大了,每到夏天山上发洪水的时候,高出路面的石条也可分段阻水,使雨水平缓下流,减少对路面的冲击。你看这横砌的石条,把路面分隔开来,就是有的路面损坏了,也不至于整体坍塌,再就是重车通过,它还能起到刹车作用,控制车速,慢慢地一点点地下行。就是往上走的时候,停下歇息也可起到阻挡作用,防止车辆失控。特别是下雨下雪时,这些石条的作用就更大了。”是啊,别看这是些小细节,却体现着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不仅可以固定石块,保持路面平整,还可以减速防滑,古道上,虽然这段最难修建最易损毁,然而这种设计和施工,堪称匠心独具。
北来“牛羊骆驼马” 、南来“烟酒糖布茶”,从白陉穿过,最终会来到今天山西境内的晋城,当年这是一个南北交汇的货物集散地,所以说白陉就是一条太行山上的“茶马古道”。“我们本地人专做运输的马帮驮队营生,一年到头忙不停啊,一代代的先人就是通过白陉古道,驮出了万贯家产。”李大爷讲述着当年的情景,也感叹着先辈的艰辛:“单说我们这陵川吧,明清至民国,铁、煤、磺、酒醋酿造手工业大兴,农副产品、药材山货也很是丰富,犁铧、条铁这些铁货听说是远销到了南洋。”
晋城地处太行要道,南方的货物北上,蒙古和北方的货物南下,走晋城路途最短成本低,两头不易放空,虽然路险难行,但祖宗前辈们就是这样险中谋生。白陉古道路旁残存的界碑碑文上,“凡潞(长治)泽(晋城)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鲜明生动描述了这条路对沟通晋豫的重要和交通运输的繁忙,“熙熙攘攘”指的是道路的繁忙与通行者的众多,“莫不由之”更是点明了此路是唯一通道。可以说,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成为晋商交流南北、通货东西的重要商道。人足马迹,泪滴汗渍,还有晋商文化都浓浓地积淀进了这条古道,使这条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是名副其实的太行山中的“丝绸之路”。
太行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