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侗寨—黎平肇兴
“这是翠绿群山间的一个小盆地,盆地中间窝着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脚楼,此刻正朦胧着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把雾气和炊烟当作宣纸勾出几行的,是五座俏拔的鼓楼。”就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7年5月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侗寨肇兴从远古走来
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民间族谱记载,南宋正隆五年(1160 ),肇兴先民建寨定居于此,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传说最初开辟肇兴这片土地的祖先是姓陆的兄弟两人,哥哥叫陆闹,弟弟叫陆峦。兄弟俩看中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条小河从中间穿过,便于生产、生活,于是在此安居。后来居住在此的村民,为纪念开基之祖陆氏兄弟,都以陆为姓,但仍然保留自己的原姓。在家族内部秘传“内姓”,寨中有邓、袁、龙、郭、孟、夏、马、白、鲍、赢、满、曹等 12 个内姓,分为12个大房族,分居于5个片区,一个房族聚居一个片区。按当时社会奉行的“五常”命名,五个片区分为五个团,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每个团都建有自己的鼓楼、戏台和花桥。随着人口繁衍,房屋增多,现已分不清各团原来的界限,于是五团融为一体,便成了今天的肇兴侗寨。
“群山环抱,两水穿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是肇兴侗寨自然格局的真实写照,其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山、水、寨三要素。村寨被群山环抱,侗寨四周古树成荫,斑竹成片,梯田回绕。肇兴河、中寨河穿寨而过,将寨子划为四部分,形成山环水穿的自然格局。寨中高高耸立的鼓楼群与花桥、戏楼、寨门等建筑物相互映衬,错落有致的干阑式民居与禾仓、禾晾、碾房、榨房、井亭、鱼塘搭配有序。秋收季节,民居门前挂满糯禾、玉米棒、红辣椒等农作物,稻耕文化气息溢满整个侗寨,一起构成了村寨古朴宁静的田园风貌。
整个寨子的空间布局是“寨如船形,一街两河;五团五楼五桥,路如织网”。寨子的所在地形像是一条大船,东南的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肇兴河、中寨河交汇于寨中,寨子像一条“船”由西向东溯流扬帆。寨子的先民认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于是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信团鼓楼建得高,“船头”的仁团鼓楼建得矮,“船中”的义、礼两团鼓楼高过民居,且这4座鼓楼均为攒尖顶。智团居船篷位置,顶形变为歇山,与船篷相似。这样,这条“大船”就能昂首前进。一街主要指东西向的肇兴主街;两河指肇兴河和中寨河。五团为仁、义、礼、智、信5个团;五楼就是围绕五团建设的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五桥就是仁团花桥、礼团花桥、义团花桥、智团花桥和孟猫花桥(信团花桥)。各家各户通过步行道路与鼓楼前广场联为一体,形如织网。
巧夺天工的侗族鼓楼建筑
肇兴侗寨的建筑以鼓楼群最为著名,由全寨人集资修建。主要作用一是侗寨和族姓的标志;二是集会议事、休闲社交、接待客人的场所。寨中共建有鼓楼五座,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关于鼓楼的来源有一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鼓楼外观像一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七层,高度多为二十米左右,逐层收缩,最高顶阁内放置牛皮大鼓,大鼓由族中的自然领袖执掌,遇到重大事件(如受外来攻击、火灾等)即攀登上去击鼓,故称“鼓楼”。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事事如意、天长地久。
独具民族特色的风雨花桥
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有五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亦叫福桥、回龙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故名回龙桥。又因桥上建起的长廊里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之为风雨桥。花桥集合桥、廊、亭、楼、阁于一身,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桥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桥的下半部分是青石垒起的桥墩,多呈六面,亦有拱桥;桥的中间部分是密布式简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面是木制的榫卯衔接构成的重檐翘角、层次分明的游廊。
侗族风雨桥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整体的独特造型,更有意思的是游廊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奇思妙想以及和谐的世界观。侗族风雨桥游廊上一般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廊避间为过道,两旁常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情淳朴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廊两壁雕刻雄狮、凤凰、蝙蝠、麒麟、喜鹊等吉祥造像,或以彩漆描绘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感受大歌天籁芦笙悠扬
侗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
侗族是个爱唱歌的民族,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侗歌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侗族大歌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以合唱为主的歌唱形式,以曲式复杂、声部组合多变而著称,被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大歌“众低独高”,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两年一届的“芦笙盛会”是侗族群众的另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逢奇数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此时到肇兴,便会赶上两年一度盛大的芦笙大赛。那时来自肇兴周围的几十个芦笙队会在这里一决高下。场坝上,山野的高地,木楼之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评委们则用敏锐的听力判断演奏者水准的高下。最后的芦笙齐奏是芦笙会最热闹的时刻,生机勃勃的音乐,高筒芦笙巨大的张力,让人不自觉地融入这一场上万人的集体狂欢中。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肇兴侗寨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先后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富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美丽村寨观光旅游。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