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一场思想碰撞
——苗绣“传统—时尚”对话暨“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互联营销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 吟
近日,一场苗绣“传统—时尚”对话暨“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互联营销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会议分别围绕苗绣工艺和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非遗购物节”借助互联网开展营销、互联网营销培训等主题展开。
通过各方代表的共同讨论,研讨会深入挖掘了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共同推动苗绣产业发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拓非遗产品市场空间,推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走向世界。
在以“传统—时尚”为主题的“苗绣传承创新及产业发展”对话中,苗疆故事博物馆馆长曾丽分享了对苗绣文化与国际时尚结合探索路径。
曾丽说,所谓的苗绣产业首先要传播的是苗绣的真核价值,苗绣到底是什么?苗绣真核价值在哪里?如何让全球的人都喜欢苗绣?我在博物馆的时候,每年都会接待奢侈品、一线大牌的设计师团队到贵州来考察苗绣,他们来这里寻找设计灵感。另外,全球很多顶级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收藏苗绣,这也是国际上对苗绣的认同。除此之外,苗绣本身不写实,也不记事,而是以抽象的符号来进行表达,所以当我们把苗绣跟全球最顶级的艺术家,比如:梵高、达芬奇的画作进行对比的时候,会特别震撼的发现,苗绣不反映三维世界的特点,这与最顶级的艺术作品对人类观察的表达是如出一辙的。还有一点也让我特别震撼,当我把苗绣带到国际上的博物馆,跟那里上古时期的器物进行对比时惊讶地发现,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有一套比文字还早出现的图形系统,随时间的推移,在被忽略和淡忘的时候,却被苗绣生动的保留了下来。
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和致富带头人,也分享了自己对苗绣传承和行业发展的思考。
石丽平说,作为苗绣的传承人,我首先思考的是我的根在哪里。脉络要理清楚,要想把我们的根深植于贵州这一片土地,保护传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找出贵州原生态的原素和特质,才能让苗绣和贵州原生态文化在全球得到传播。文化自信走到哪,我的银“铃叮”当就响到哪,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传播方式。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左丹说,苗绣产业整体走势越来越好。针对苗绣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化链条分工等方式去解决。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麻勇斌在会上也谈了个人的思考。他说,苗绣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生命形态、生活方式,经五千年锤炼至今,所形成的一种结晶。苗绣的内容,从哲学、艺术、历史学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成一个不同的文本。总之,苗绣作为一本“书”,他认为,是我们理解苗族跟中华民族深远历史关系的工具,让苗族的生命哲学、文化理想、情感方式在当今被世界时尚认可的依据。
这次研讨会上,主办方还对入选第一批苗绣研究基地的三家单位进行授牌。据了解,成立苗绣研究基地,一方面是期望借此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经共同发挥职能,增进交流合作与互动,引导贵州苗绣产业有序发展,促进贵州苗绣产业有一个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从理论研究、创新创意、生产销售与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进一步促进苗绣在各大方言区的差异性发展,从而达到整体性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入选第一批苗绣研究基地的三家单位分别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黔西市原色有染非遗传播有限公司,这三家单位分别代表贵州东部、中部和西部方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