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293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4-29

丙安村 黔北千年军商古城堡

 

  在贵州北部的赤水市,赤水河从东向西流经全境。从赤水市沿赤水河谷往西12公里处,有一座典型的川南黔北风格古老场镇,这就是2008年10月获得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丙安村。

 

 

千年历史文化“活化石”

  丙安原名“丙滩场”,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有古人的渔猎踪迹。1998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丙安10公里的复兴马鞍山清理了21座崖墓,推断这批崖墓主要是东汉中晚期至南北朝时期,说明了丙安这一片区域存在千年历史。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丙滩场这个地名,首次见于史书。

  丙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踞守陆路驿道,扼控赤水航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在此均有驻军守控。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一部在赤水境内转战一个多月,曾攻下丙滩场附近的川风坳隘口,进入赤水河谷辗转,后遭清军截击而败走川境,余部选择丙滩场作为根据地继续战斗。在山岩上,至今仍镌刻有“畏威怀德”“出民水火”“德傲泛舟”等内容的所谓“军功德政碑”。

  丙安村地处群山之中,只有一条水路可到村寨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古村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村寨布局和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有“寨堡场镇最佳形态”之称。全村选址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面朝河水,形成“镇依山建,水沿镇流”的典型山水格局。村子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街道与建筑物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并有机地附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与自然山水的空间结构浑然一体,“山—水—城”交相辉映。

  村内空间大致为街—巷—院—宅的结构,街巷和院落成为居民交往和活动的主要空间。以一条弯曲宽平的石板街为主街,其余四条高低起伏且标高超过主街的石级踏步为巷街。主街葫芦街铺砌平整规格的条状石板,沿地形弯曲呈“S”形,中心最宽处4米;连接东西寨门处街头街尾的街段均宽1.5-2米,整条街形似葫芦状。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依次砌石为墙、垒石为门,建造出“东华门”“太平门”“奠安门”“平治门”等四道寨门(现保存完好的有“东华门”和“太平门”,“奠安门”和“平治门”已毁),门洞净框均宽2米、高3米、深1米,门墙高6-7米,主要用作军事防御。

  现存建筑系明末清初黔北川南民居建筑风格,采用了颇具特色的木质串架结构形式,在倾角约高出河岸20多米的山地,妙借山势,巧用涵洞,凿岩立柱,就地采用木、石建材,建造出一幢幢悬空拔起20多米的吊脚楼,辟建出平直弯曲、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古石板街道。典型建筑有吊脚楼、街房、古寨门、古码头、古纤道、摩崖石刻、双龙桥、禹王宫遗址、朝佛寺遗址、石板街面等等,建筑在群体组合、地形利用上独具匠心,被建筑专家一致评价“丙安古镇独特风格、保存完好、贵州少有、全国罕见”,称为“明清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川盐入黔古盐埠

  丙安的发展和兴衰,与赤水河的盐运史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自四川自贡井盐于战国时期开始发掘起,赤水河盐道便已开辟。至唐宋时期,赤水河河运开始兴盛,陆续设立了各种盐号。明清时期丙安村已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驿站,到乾隆年间,随着川盐产量的增加,川盐销售几乎遍及贵州,当时采取按人口多少分配川盐,“视州县大小计口授盐,曰计岸”。川盐入黔的黔岸分四个口岸进入,由永宁入黔称永岸,由合江往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黔曰涪岸,由綦江往黔曰綦岸。川盐入黔的两大销岸即仁岸与永岸都与赤水河关系密切,仁岸盐路主要取道赤水河的下游、中游,永岸的盐道主要沿着赤水河的上游,丙滩场是仁岸盐埠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丙安位于赤水河下游与中游的分界地,赤水河在此段变窄变急,河道礁石林立,成为川黔闻名的大险滩。川盐需经丙滩场转陆运,经穿风坳至猿猴(今元厚)后再上船运出。赤水河上穿梭来往的商船必在此停留整顿,陆路过往的行人、商客也多在此驻足停留。丙滩场由此成了重要的驿站和商品集散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市场繁荣,商贾如云,犹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清代诗人陈熙晋到此曾发出“满眼盐船争泊岸、收得百货夕阳中”之感叹。

  在丙安村,还可以看到当年川盐入黔的古河道、古驿道遗迹。古码头遗址,形成于明末清初,码头旁边有一大块岩石,岩石上凿有鼻孔,用于拴船之用,此码头为水陆码头,所有货物均由此卸货上岸,是赤水河盐运的重要码头。双龙桥,始建于清代,桥长368米,九个石礅将桥面分为九段,桥面用条石铺砌,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昂首向上游方向,龙头高出桥面1.1米,该桥是通往岳溪口、穿风坳的必经之路。古寨门,清代所建,分东华门(上寨门)和太平门(下寨门),是进出古镇的必经之路。丙安纤道,位于丙安乡丙安村赤水河丙滩段,始建于清代,长约500米,保存较为完整。2006年底于丙安村下游450米处赤水河内打捞出150多公斤铜钱,经鉴定,古铜币分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尤以乾隆年间居多。这些古币的发现,为清代川盐入黔,赤水河繁荣盐运史提供了佐证。

 

四渡赤水第一滩

  丙安村还是光荣的红色名村,在长征文化史里写有厚重的一笔。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作出途经赤水县境,在四川省泸县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北上抗日的决定。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入赤水县境,25日占领猿猴场,随即兵分两路夹击赤水县城。红1师在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率领下,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旺隆方向前进;红2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从猿猴场下游约5公里的陛诏渡河向丙安、复兴场进发。红2师占领丙安后,将师部设在丙安。26日,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丙安,将指挥部设在一王姓地主住所。指挥开展了著名的柏杨坎、七里坎、黄陂洞、丙安场、复兴场、风溪口等重大战役,保证了红军在土城、元厚一渡赤水,从此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丙安历史抹上了一记重重的红色烙印。

  2006年5月,赤水市政府将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辟为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里面还保留有林彪曾经的卧室,当年峥嵘岁月的历史依稀可见。2008年10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更名为“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

  如今,站在丙安渡口,看着清石桥上旗帜飘扬,桥下河水滔滔,让人不由想起红军四渡赤水时的烽火岁月……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