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中一抹亮丽的红
□本报记者 王 吟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位于乌江边上的黔西县大关镇沿丘林村一带,桃花、李花盛开,如星空掉入大山里一般灿烂醒目。
大关镇位于黔西县东部,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布依等8个民族,距离省会贵阳52公里,史有“水西要塞,贵筑藩屏”之称。近年来,大关镇充分发挥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造“红色+绿色”乡村旅游示范点、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体育示范基地、文旅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农村生态红色文化全域旅游景点。2017年以来,大关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寨、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文明乡镇、全国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2019年,大关镇“大关盐号”、丘林村乡村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史料记载,1936年,由贺龙、任弼时、肖克带领的红二方面军、红六方面军强渡鸭池河,挺进乌蒙腹地,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大关镇救济百姓,开仓放盐,宣扬革命主张和真理,解除穷苦百姓身上的枷锁。当地群众认识到了红军是解救干人的队伍,积极参与和配合红军的行动,打土豪、组建游击队。在这里留下了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也留下深厚的红色文化。
这里是1936年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的战斗遗址,曾打胜了红军挺进乌蒙大地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战。2019年,红军强渡鸭池河战斗遗址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个红军渡口到大关盐号,全长约7.5公里,如今修建了一条长征历史文化步道。1936年,红军正是从这条羊肠小道进入大关,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道路,更是一段历史,他铭记着中华民族饱经风雨的昨天,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着先人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逆境求生的坚强品质。
红军进驻大关后,在当地驻扎了12天,他们了解到当地盐商垄断食盐,造成劳苦大众吃盐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红军组织烂泥沟(今大关镇)附近100多人,由万家父子带着打开八大盐号首户“协兴隆”号,把仓里囤积的盐分发给群众。有的群众受反动派的欺骗宣传,白天不敢参加分盐,红军战士便在晚上把盐送到这些群众家中。红军和烂泥沟的群众一起在黑神庙“团年”联欢,再次打开当地“八大盐号”,将盐搬出仓库放在黑神庙一侧,另一侧堆放衣物,军民吃完“团年饭”后,红军便发给每人一块盐和一件衣物。现大关盐号也叫红色大关陈列馆。1981年,“大关盐号”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8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列入毕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大关丘林村还依靠河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种植桃子、李子、樱桃等水果2000余亩,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这里正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与乡村建设治理齐头并进,走出一条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