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91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24

走进“苗绣的秘密花园”

 

□张力丹

 

  苗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内涵深刻、意象纷呈的“无字天书”。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绣就是苗族的文字,就是他们的史书。其纹样和符号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蕴藏着人类远古的文化因子。

  作为牛年的首场讲座,孔学堂邀请到中国首座苗绣主题博物馆创始人兼馆长曾丽做客讲学,与大家分享《苗绣的秘密花园》。

  曾丽著有《苗绣》《苗装》《苗绣图源》《The Secret Language of Miao Embroidry》等。研藏苗绣40余年,是中国最著名的苗绣研藏者之一。

  曾丽开场讲述自己与苗绣的结缘源自父亲对苗绣的追寻。正是因为从小协助父亲对苗绣进行搜集整理,她练就了一身“童子功”,能迅速识别绣片的不同年代、分支、技法等,自己也被苗绣深深吸引。1976年至今,45年,从封闭的苗疆大山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她见证了苗绣的变化,也更明确了自己肩负着苗绣传承与推广的使命。

  早在2006年,苗绣就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曾登上了巴黎秀场的舞台,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深受时尚品牌喜爱。极为大胆的配色、夸张生动的图案、对称和谐的纹样,成就了古朴精致又绚丽多彩的苗绣。然而“苗绣”的魅力不光在于它视觉上的审美,更在于它灵性层面的表达。

  曾丽讲到,苗族刺绣服饰据说从“战袍”演变而来,源于一场“王的约定”,不同的服饰款式以及刺绣形制代表着不同的支系宗族,是族群划分的标识所在。苗绣是苗族人送给祖先和自己生命历程的礼物。他们用刺绣和相应的符号,表达了对宇宙和生命智慧的认知。

  从视觉上看,“苗绣”纹样由各种符号组成,而不同的符号,特定的技法和技法组合,则代表不同的分支。“苗装以及苗装上的刺绣,是认祖归宗和区隔他人的族徽,不能随意篡改和变化。”虽然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苗绣”通过自己特定的表意系统,一直记载着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在曾丽看来,“苗绣”与“四大名绣”对比,虽然从技艺角度讲各有特色,但“苗绣”的生成,是另外一个文化体系下的产物。笔者认为,就像瑜伽修行一样,体式的标准化高难度并不是修行的目的,修行最终是要通过体式的控制达到心灵的净修。同理,“苗绣”的纹样和技艺也只是走进“苗绣”这片“神秘花园”的途径,而这片“花园”的“秘密”是要在走进“花园”的途中去感悟的,个中真意可能无法言喻。如果只从视觉审美与技艺上去认识“苗绣”,可能会错过它真正的魅力。

  整场讲座可以称之为一场视觉的盛宴,精神的洗礼。“苗绣”是贵州本土文化中一块璀璨而内敛的瑰宝,这场关于“苗绣”的讲座,不仅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苗绣”,更为本土文化加油打气,让大家看到了本土文化延展的更多可能性。

  一直致力于苗绣文化当代转化的曾丽,2019年更是将苗绣推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让这块文化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关于苗绣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代推广的结合问题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议。曾丽对于当下苗绣“绣娘”受“外文化”影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的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苗绣原本源自“王的约定”,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表达,而今“绣娘”的个人作品“随意”改变了这种“约定”,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苗绣。这种个性化的创作,虽然看似借助工具将苗绣推广得更远了,实则削弱了苗绣的真实魅力,反而让世人离苗绣的真核越来越远。

  讲座后,笔者了解到,有的观众从外地专程赶来,就为到现场再次感受“苗绣”的魅力。还有一位与“苗绣”结缘十年的“铁粉”告诉笔者,从2008年至今,曾丽的线下讲学他几乎每场必到,也搜集并收藏了她及父亲的著作,感恩十年前的“遇见”,让他能走进这片“神秘的花园”。

  “苗绣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刺绣,它是一部用刺绣表达的哲学认知,蕴含人类文明起源的基因密码。”曾丽告诉笔者,“她”值得让更多人“看见她”“追寻她”,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每一张绣片背后的宇宙法则。

 

 4304-4-5.jpg

曾丽(左)“十年铁粉”交流       蔡庭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