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291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12

史 话 都 柳 江

 

□吴正豪

 

  

  都柳江属珠江水系,发源于贵州境内独山县,流经三都、榕江、从江三县后汇入广西柳江干流,历代为黔、桂两省水上交通枢纽。旧时都柳江航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水手和纤夫的号子声响彻两岸。沿江码头商贾云集,每天泊船三五百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沿岸绿水青山,碧波浪涌,从码头乘船顺流而下可直达柳州城。后因逐年生态失衡,水源枯竭而停航。

 

都江府衙

  从唐初贞观三年(629)开始,封建朝廷就在三都境内设置应州府,管辖下设的五个县:婆览县、都尚县、应江县(榕江)、罗恭县(雷山)、陀隆县(台江)。首府设于都尚县城,故称都江府。

  清雍正七年(1729),朝廷改县而新设六厅,都江厅为其六厅之一。由此可见当年都江的繁华与气派。都江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成为历代府治、县治所在地的军事重镇?这主要归功于都柳江航运的便利,以及它险要的地理环境位置。冷兵器时代,临江建在半山腰上的都江府,决然易守难攻,终成为统治一方的重要据点。

  清雍正九年(1731),都江府建起土层墙,两年后改建为石头墙,将城池包围得严严实实。城墙周长近两公里,高六米,厚两米,在东西南北设有城门四座:东为凯旋门,西为广泽门,南为兴隆门,北为演武门。城内还建有文昌阁、万寿宫、炎帝宫等,但大都毁于战乱。如今仅存衙门旧址和三座城门及几条石板街巷,西门旁边城墙已垮塌。江边设有都江商埠货运码头。

  民国时期,都江县与上游的三合县合并,两县各取一字,取名“三都”,这就是当今三都县的来历。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都江改为区的建制,后变为都江镇。

 

古州厅衙

  榕江旧称古州,相传为江南八百州之一。自古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起,历代都有建制。

  《新唐书》载“应州,贞观三年(629),以东谢首领谢元深地置,县五:都尚(独山境内)、婆览(三都西南、都匀、丹寨)、应江(榕江一带)、陀隆(台江)、罗恭(雷山)。”

  清雍正七年(1729)开辟苗疆,新设六厅:即八寨厅(丹寨县)、丹江厅(雷山县)、清江厅(剑河县)、古州厅(榕江县)、都江厅(三都县)、台拱厅(台江县)。

  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时,见古州林木及各种资源丰富,且“内有古州临其前,都江潆其右,溶江绕其左,三江汇合南流,直抵广西怀远。”甚至可达沿海各地,水上交通极为便利。于是奏报朝廷“若设立郡县,商贾往来,人民辐辏,较胜黔省内地。”次年(1730)设立古州厅(驻黎平同知),隶属贵州黎平府,驻扎总兵,成为都柳江上游商业及军事重镇。城内筑红条石城墙,高4米,长1342米,分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民国二年(1912)九月,改古州厅为榕江县(榕江当时写为:溶江、容江)。

  

黄金水道迎远客

  古州木材,是对外销售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曾以数量多、质量好、价钱便宜,加之水运方便等优势,特别在两广(广东、广西)、两湖(湖南、湖北)及沿海各大城市享有盛誉,深受客商喜爱。因此,古州就成为各地木材客商竞争的主战场,年出口优质杉木约十余万立方米以上。

  每到春夏季节,三条江上游一带,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木材,顺江漂流到大河口聚集,覆盖好几里长的江面。经营木材生意的老板,就于当地召集一帮常年以放木排为营生的木排工来编扎木排,每挂木排的排头捆绑长长的、控制方向的木浆,整装待发。于是,大挂小挂的木排,在木排工的驾驭下,一路吆喝着顺流而下。可想当时都柳江上万排竞发下柳州的景象是何等的波澜壮阔!

  都柳江除放木排外,也能跑大吨位的木船。这种大吨位的木船也叫娘崽船,就是以船为家,全家男女老少都住在船上,船行到哪,人就跟到哪里,因此得名。娘崽船大多来自广西柳州一带,大约每隔十天半月就有一帮满载生活物资的货船到来,一来就是十多艘。每艘船都耸立着高大的桅杆,桅杆上张挂着白帆。到了大河口码头,便抛锚将船铁链锁牢在码头的石桩眼洞中。那时的古州城可谓“舟楫南来,商贾云屯”。这条黄金水道在货物运输上曾起到重要作用,年吞吐来自黔、桂、粤、闽等省货物2万多吨,给古州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

  由于市场日趋繁荣,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随亲携眷,纷至沓来,各从所好。有的造房设店,租屋做工;有的深入农村开地置田,农工兼营。外来的客商中以两湖、两广为最,福建、江西、四川、浙江次之。加之省、州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也云集古州创业立户,行业归口。有专门饲养经营鸡鸭的鸡鸭街,有专事竹器编织的篾匠街,有从事油纸雨伞和炮仗制作的个体联户作坊,有专门从事木器、竹器、铁器制作的木器社、竹器社和铁器社,有专事河运及航运管理的航运村和航管社,还有专事河道安全保卫和管理的水师营等。当时的古州城,真是船海商田,百业鼎盛。他们定居古州后,为怀乡祭祖,拯救乡人,加强同乡之间的团结和调解纠纷,自愿集资修建本省会馆,作为行商坐贾聚会之所。当时开设的有湖南馆、广东馆、江西馆、福建馆、浙江馆、四川馆、贵州馆。后来为调节各种工商业者经营的有关事宜,又增建了五省会馆。由于流动人口骤增,城内烟馆、酒馆、茶馆、赌馆也相继开放,形成百业竞争的局面。各省风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船边码头和人多热闹的地方,通宵达旦。城内还有戏院多家,桂戏、湘戏、川戏轮换演出,不分昼夜,茶点果品一应俱全。全城大小客栈三十多家,常夜爆满。

 

八大会馆

  城内新建有“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贵州、“五省会馆”等八大会馆。这些会馆一般为同省在古州经商的同乡集资所建。主要供同乡聚会、议事、货物囤积和娱乐休闲,也作物流集散之用。战乱年代,对团结、凝聚和稳定同乡人在古州安居乐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大会馆建筑,工艺精美,功能齐全,其中又尤以位于中河街的两湖会馆建筑为最。大牌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泥塑彩绘,巧夺天工。墙面上塑绘的八仙过海、三国、水浒人物及龙蛇群兽、花鸟虫鱼形象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主楼门厅搭建戏台,两侧楼上楼下和几进后院均设有厢房。馆内热闹非凡,有唱戏听戏、说书摆古、喝茶聊天、洽谈生意的;也有猜红鱼麻拐、打麻将、推牌九、拉滚地龙等赌博游戏的,可以说,行行皆俱。

 

十大码头

  “清雍正八年,清朝设立古州厅,驻扎重兵。随着地方安定,湘、粤、川、鄂、闽商人及工匠接踵而至,开店经商,作坊开工,古州工商业由此兴起。为了便于货物转运,古州厅衙和商家集资,沿古州江(从车江河口至三江河口段)陆续兴建了十个码头,由北至南依次为:车江码头、接官厅码头、豆芽滩码头、江西码头、大码头、小码头、陡码头、牛皮窑码头、将军岩码头、大河口码头。从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古州成为黔桂水运交通枢纽,市场兴盛,独资或合资在古州开店经营的商户达数百余家。古州商贸最繁华的中河街、下河街,商铺林立,货集如山。古州依托都柳江这条黄金水道,促进了古州经济发展,铸就了古州灿烂的《商埠文化》。”——摘自《大河口古建筑群门楼牌序》

  五榕山下,停泊于江边的船只汽灯、渔火,将大河口至杨家湾甚至诸葛洞一带江面与不远处的点点渔火交相辉映、浑然天成。渔火灯影里的都柳江,足可与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媲美。

  古州的兴盛,靠着都柳江这条黄金水道、靠着这些广西来的娘崽船帮,造就了那个时期经济社会的鼎盛和繁华,也成就了古州城的码头文化、会馆文化和商业饮食文化,时人誉称古州为“小南京”。

 

红七军解放古州城

  古州城,水运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为物资集散中心。也是贵州军阀王家烈和湘、黔军争夺的军事重地,囤积大量军需,派有副师长史远勋一个团的兵力驻防。

  1930年4月中旬,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第一、二纵队3000余人,在军部的率领下,向湘黔边境进发。

  4月30日拂晓,红七军各路人马以急行军速度直捣古州,发出“攻下古州城,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战斗号召。经过激烈鏖战,下午6时,守敌如丧家之犬,残部100余人,渡过车江河,往黎平方向狼狈逃窜,攻城战斗胜利结束,鲜艳的红旗插上古州城头。这次战斗,歼敌一个团,缴获步枪6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大炮2门、无线电台一部、驮马500余匹及其他军需品一批。

  红七军攻克古州城后,军部和前委进驻原古州镇台衙门,召开扩大会议,成立榕江工农民主政府;同时决定次日召开“庆祝五一暨祝捷大会”。

  5月1日上午,红七军在镇台衙门前广场(原古州一小操场)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联欢大会暨祝捷万人大会。张云逸和李明瑞在大会上分别作了讲话,号召劳苦大众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发展民族工商业,打倒买办官僚、资本家等。当即有许多穷苦青年都积极报名参加了红七军队伍。

  红七军在榕江休整三天,5月4日,在两岸百姓依依不舍的送别声中,带着所获的战利品,分水、陆两路沿江而下,回师广西……。

  

贵州国师迁入古州

  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原址于贵阳青岩。

  1940年,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在黄质夫先生的率领下,举校南迁来到榕江。中央国民政府委任黄质夫先生为校长。其校训为:“诚、勤、公、毅”四个字。

  到1945年,短短的几年间,榕江国师发展很快,蜚声数省。毗邻的湖、广等省学生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榕江国师已从原基础,发展到有三年制师范科3个班、四年制简易师范科6个班、五年制简易师范科2个班、工读班2个班、初中科4个班、师资训练班1个班共计18个班,学生达800余人、教职工百余名。就师范学校而言,其办学规模之大,名声之显赫,在贵州实属罕见。同时,由于日寇大举向两广进犯,是年,广西大学、广西桂林师范学院、广西汉民中学、国立十三中学、私立德智中学(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开办)等校均慕榕江国师之名相继迁校来榕。古州一时成了学校城、学生城,整个城区到处弥漫着浓厚的国师文化和校园文化气息。黄质夫先生的办学思想至今仍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