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都匀:山水桥城的奏鸣
——简评“山水桥城·魅力都匀”文化系列丛书
□李国清
因视野等多方面的局限,我们不一定真正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正是如此,我虽然在贵州都匀工作和生活过四十多年,但如果别人想去都匀旅游要向我了解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我不一定说得很全面或很到位,甚至某些景象我可能都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只有借助相关的阅读,才能弥补这种遗憾。而手边这套由都匀市文化和旅游局编的“山水桥城·魅力都匀”文化丛书的《山之灵》《水之秀》《桥之韵》《城之娇》四本散文集,前三本自2017年起先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本还在出版社待审待印中,就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看清都匀这个城市的面貌。同时此丛书对认识都匀和对都匀的旅游开发都有很大的促进引导作用,所以我把它视为是都匀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本地作家共同建造的一座雄伟的高架桥,通过这座桥,读者可以看到都匀山之灵,见到桥下流动水之秀,体会到不同造型桥之韵。过了这座桥,你还能感受到城之娇。
《山之灵》《水之秀》描写的是自然景象,这些山有:斗篷山、蟒山、马鞍山、东山、西山、七星山、螺蛳壳、归兰山、小冲山、卧鹿山、写字坡、马蹄岩等。这些水是:剑江河、杨柳街河、木表河、桐州河、马腰河、隔妹河、凤啭河、四方潭、月亮井、归兰瀑布、桃花冲瀑布、青云湖、绿茵湖、杉木湖、高峡平湖、高寨水库、白土地水库、三江堰等。对这些自然景象,作家们不是纯具象的描写,还注入历史、文化、现实的元素,甚至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融进文中,更重要的是作家在刻画景象时,增加主体意识,比如:杨启刚称那环绕城市的山是城市的骨骼,尹卫巍从曾繁荣过的百家厂遗址感到历史的扑朔迷离,蒋红梅把螺蛳壳幻想成一个温婉的女子。水在作家的眼里是清幽秀美、魂牵梦绕、静静流淌、令人神往的。由于他们的妙笔生花,山水灵动中富有迷人的魅力,使读者沉浸在其中而流连忘返。
《桥之韵》《城之娇》展现的是建筑物,这些桥有:百子桥、月亮桥、蒙家桥、继善桥、遇仙桥、斜桥、风雨桥、彩虹桥、西山大桥、胜利路高架桥、匀南公铁立交桥、厦蓉高速桥等。在这里,无论是桥还是城,不仅带有历史的古意,也含有新时代建设的风采。在写这些桥时各有视角的不同,有人写桥的传说,有人写在古驿道上的桥,有人说它的别具一格,有人说桥的古往今来前世今生,有人从桥的斜度感到是中国首座,有人夸它风姿典雅,青春俊秀,有人说它恢弘壮丽,有人见它长,越过两条河流,用“飞跨”来形容它。从文峰塔、石板街、大西门、剑江南路、师院、都匀一中等地的景物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城市过去古朴的面貌,而南沙洲民族文化园、绿博园、望江楼、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食汇街、南州国际、马鞍山小区、青云湖大道、国际足球小镇、秦汉影视城、毛尖小镇、茶博园、墨冲布依城等地,却充分地显示出一个城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给这个小城带来的崭新和美丽。正是这种旧与新的组成,构成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意味,让读者在这桥与城之间,体会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从而对都匀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这套丛书与许多介绍地方旅游性的书显然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只是照相式地介绍一个城市的外貌,这套书却有作家的意识和感情的注入,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在真实地展现这个城市特性的同时,还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文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由于有一大批活跃在都匀并有相当文字功底的老、中、青作家写稿,还有袁昌文、余显斌、涂万作等都匀之外的作家撰稿,而且每本书里都配有不少与山、水、桥、城相关并有一定艺术性的彩色图片,使得这套全彩印刷的丛书图文并茂,无论是从文字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带来了较高的审美享受。
《山之灵》《水之秀》《桥之韵》 都匀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