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唐伯虎的垂钓诗画
□余 力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画家为什么对垂钓生涯有着特殊的偏爱?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钓鱼活动对人的修身养性之功,特别是对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修养,是任何其他方式所替代不了的。古代很多诗人、画家就是在钓鱼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忘却了自我,将自己溶化进广阔的天地之间,消除了世间留在心理上的阴郁烦恼和精神上的压抑,从而寻求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明代画家唐寅就是其中一个。
烟水孤蓬足寄居,日常能办一餐鱼。
问渠勾当平生事,不弄纶竿便读书。
这是唐寅三十六岁作《松溪独钓图》时在画上所题之诗。从字面上看,作者纵笔在山水景色之中,一叶孤舟,舟蓬为居。不愁每日间有鱼可食,亦不问平生往事,一切烦恼都置之度外,剩下的就是或垂竿钓鱼,或饮酒读书。这安逸宁静的生活,似乎给人一种“知足者常乐”的印象,其实不然,人生在世总会不断地遇到困难和各种大小的坎坷。如若从未历经过坎坷,总是在宁静安逸中度日,那么对于这种生活的存在是不以为然的,也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更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眷恋之情。这首诗正是唐寅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对于无拘无束的渔钓隐居生活的感受和描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别号桃花庵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江苏吴县人,幼孤,二十九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次年弘治十三年(1500), 而立之年的唐寅与江阴徐经赴京应试,徐经考场行贿事发,唐寅一同受累被黜,一生为之奋斗的锦绣前程,瞬间付之东流。一腔抱负,满腔遗恨。遭此巨变,才华横溢的唐寅对仕途之路心灰意冷,遂将心思专意于书画之中。此后,他离家远游、浪迹江湖,遍历江、浙、闽、赣及两湖等地的名山胜水,归后鬻文卖画,声誉日隆。《松溪独钓图》及题诗正是此一时期的作品。思前想后,万念俱灭,唯有置身于空幽海阔的山水风景之中渔钓,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所以,唐寅把自己的心思绘进这与世无争的渔隐画卷之中。
在唐寅的后半生中,常以渔樵为题材赋诗作画,一面作着心灵的自慰,一面是抒发胸中的情怀。正德十一年(1516)前后,唐寅又作长卷《溪山渔隐》图。溪山古松,茅舍草堂,烟霁漫漫的湖面,透过岸边的松林望去,天水一色,景观气势博大开阔。其中携琴造访的艺友,漾舟于溪流瀑布前横笛吹箫的高士,透着当时太平之世的景象。而那湖边随波逐流的红叶伴随着载浮载沉,恍如鸥鹭一般的钓鱼舟,才是作者真意的流露。卷首有题诗一首:“条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这首诗正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白,一面是鸿鹄之志、勃勃雄心的表露,一面是仕途之路已绝的现实,这等矛盾与烦恼世间何处方能排解?能容纳这等雄心之处,只有无边的湖海和深深的草泽。这卷诗画可以说是唐寅的化身。从画风来看,他那洒脱磊落的性格跃然笔墨之间,而就画意分析,则表现出他的落拓无奈,最终把一切荣辱富贵之念付之于渔樵闲话和红叶青波。
几年之后,曾与唐寅有忘年之交的王宠时常展玩这幅《溪山渔隐》长卷,或是为其情所动,或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共鸣。他在画尾题跋:“六如此卷,苍润蒙密,淋漓畅快。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情与趣会,今日从事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嘉靖癸未春,石湖精舍书,王宠。”
王宠(1494一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与唐寅非仅忘年之交,也是姻亲,其子娶唐寅小女为妻。应该说,王宠对唐寅的内心世界是有所了解的,对其评价亦应是真实而贴切的。
《山水扇面》是唐寅又一以渔隐为题的佳作。画面右侧为巨石山崖,崖隙中斜探出一株怪松。崖前湖面一叶渔舟半露,舟头渔者盘膝倚坐。身后一册图书,一尊酒壶,舟蓬边斜插一钓竿,上有一线纶悬挂。作者也是通过这幅山水之作表现着自己内心活动。本来舟头的渔者应该“不弄纶竿便读书”, 可这里却既不读书亦不钓鱼,而是在这依山面湖的清幽景致中,心事重重地凝视着前方,沉沉地思考。在这远离“车尘马足”之事的世外桃源,唐寅不仅描绘了山水仙境般之美好,而且也把对人生的深深思索留给了后人。唐寅也正是在这广阔无垠的渔隐生涯中发现了自我,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