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与古镇青岩
□文/图 王 强
一座城就是一部鸿篇巨制,城中每一座建筑都是它的分册,分册中有它不同时代的主人公,他们以他们的毕生,在四季轮转中书写出或火热或萧条的章节,每一章节又有或精彩或黯淡的段落。
显然,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青岩,起笔于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几经岁月淘洗,青岩的一些旧事已掩入尘埃。它历代的主人公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圈圈涟漪,又相继消散在波澜壮阔的水面,只剩下遗世独立的古老建筑,展示着某一时期的断面。
读青岩这部书,需从一户赵姓人家读起,因为无论你正着读还是反着读,都逾越不了赵家人与青岩的血脉。而读赵家,主要从赵理伦、赵国澍、赵以炯三代人读起。
赵理伦是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的祖父、贵州第一文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他还是一位百岁寿星,据说活到102岁。古时候,人活至百岁被称为上寿,能被皇帝恩准修建上寿坊。距离定广门咫尺之遥的南街坡顶,高高矗立的赵理伦百岁坊就是最好的见证。它是青岩古镇八座古牌坊幸存下的三座之一,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一生没做过大官的赵理伦,后代却出了“一武一文”两个彪炳史册的人物,可见其门风优良、家教有方。一百七十七年了,“昇平人瑞”“七叶衍祥”的匾额,依然光照古城。
赵理伦的孙子赵国澍是青岩响当当的人物,《清史》本传和民国《贵州通志·人物传》对其事迹都有记载。赵国澍生于清朝道光六年(1826),考取“增生”功名,曾任青岩团务总理。其文武双全,热衷地方文教,屡立战功。他的四个儿子,全部中了举人,其中三个中了进士,次子赵以炯更是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四子赵以炳中了经魁,在科举时代光耀滇黔。
青岩古镇有座不起眼的天主堂,院墙高垒,青石拱券间,两扇黑漆铁门紧锁,似岁月紧闭喉舌。然而,这座天主堂却跟一段震惊中外的史事有关——“青岩教案”。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法分子披着宗教外衣,在贵州地区无恶不作,引起当地官民强烈不满。咸丰十一年(1861)端午节,依照当地习俗,青岩民众上街“游百病”,与大修院修士发生冲突。赵国澍闻讯,急派团兵围困大修院,并发出驱教令。五天后,逮捕四名修士,查抄并火烧大修院。尔后,在贵州提督田兴恕的密令下,处死四名修士,掀起了贵州人民反洋教斗争,成为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同治二年(1863),赵国澍因教案被撤职,四月,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阵亡。清廷追封他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准世袭,并降旨建赵公专祠。如今,赵国澍的戎马生涯、宠辱幻梦都被封存到了祠堂里。
要说青岩人最津津乐道的人物应数赵以炯!镇上不仅有状元街,还有状元故居,更有“状元蹄”。赵以炯故居门楣不算高大,透着书香气息。房屋为木质结构,上覆青瓦,赵以炯就是从这样一座宅院,走向京城,走进科举考场,走向人生巅峰。戊戌变法领袖、北京大学首倡者、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为赵以炯写过一副贺联: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岂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可见赵以炯在同乡心目中的地位。
青岩美食状元蹄,由来说法不一,但我更倾向于饱含浓浓母爱亲情的一版:赵以炯赴京赶考前,其母为其卤制了一锅猪脚路上吃,赵以炯金榜“蹄”名,高中状元……后世,青岩人就称卤猪脚为“状元蹄”。
如今,青岩古镇已是全国知名景区,城中有九寺、八庙、五阁、四门、二祠、一院、一宫、一楼、数牌坊。每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建,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寻胜探景的同时,不妨从岁月深处打捞一段美景背后的故事。
青岩古镇定广门
赵以炯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