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88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1-26

张耒:前未及苏东坡,后不如陆放翁

  

□程应峰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以闻道苏轼自负,提倡文理并重,在《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中说:“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在《答李推官书》中,他提到学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在为文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平易;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文辞,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他认为:“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意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

  张耒文风近似苏辙,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对他有“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之誉,张表臣在《张右史文集序》中也称其文“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张耒擅长辞赋,《哀伯牙赋》抒发曲高者孤独无与,媚众者身安得志的愤懑,《鸣蛙赋》运用各类比喻形容蛙鸣,《雨望赋》描写风雨气势,在立意遣辞上都有过人之处。其议论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如《论法》《敦俗论》《悯刑论》等,均为佳作。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

  张耒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歌取材广泛,有许多诗篇中反映了时下底层百姓的生活,如《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等,无论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其诗平易流丽,朴实明快,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

  张耒作诗,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炼句有方,吕本中《童蒙诗训》提到:“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但张耒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所以部分诗作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说:“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其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如《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倩,烘托愁绪,深婉入情,抵达极致。

  张耒一生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对劳苦百姓的关心颇为深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之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在《粜官粟有感》一诗中,他写下的“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具有强烈的悯农意识,正因如此,他才在政治观点上追随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在实践中则主张富国强民,改革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与司马光等人纯粹的因循守旧,有着本质的区别。与此同时,面对辽、夏对北宋的侵凌,他积极主张开边御敌,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其一、《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蓬勃的爱国热情,读来令人振奋、感慨。

  张耒诗文的核心是,以理为主,辞情翼之。他一味强调创作过程的抒发真情,笔随意驱。而否认构思、修饰、琢磨、锤炼等的必要性,其诗文长短利弊皆源于此。有人说,张耒矫枉过正,自立樊篱,才会在部分作品中显出肌理有余,文采不足之象。所谓“前未及苏东坡,后不如陆放翁”,其痼疾皆因自立樊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