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茉芋·魔芋锅巴
□韩 进
上世纪80年代时,得以去日本考察的幸运儿中,有人告诉我一个特大发现:日本中小学生中午饭统一在学校吃,由学校供餐,更奇怪的是,饭盒内一定有魔芋豆腐,长期不变。
有一次与人聊天,谈到商业秘密时,某君说:“你们晓不晓得,我们贵州的魔芋种植和魔芋豆腐制作方法,被日本人偷去了!”语惊四座。惊诧之后,有人问:“是咋个偷去的呢?”某君说:“不是改革开放了嘛,日本人来贵州考察,到了魔芋种植基地,接待人员不懂商业秘密,将各项技术和盘托出,居然还请日本人吃魔芋烧鸭!”
想不到我们不珍惜不大吃的魔芋豆腐,被布尔乔亚视为下等人饮食的魔芋豆腐,在异国竟被视为珍奇,质体如此贵重。
其实,我记得少年时期并不以此物为贱品。那是上世纪60年代生活物资大匮乏时期,极不易得肉吃,大人只好买了魔芋豆腐哄小孩,说这就是肉。小孩说:“黑糊糊的,不是肉。”大人说:“是猫肉,你不见好多猫都是黑的?”小孩也就信了,吃了,心中产生一种幸福感。
魔芋豆腐于某些国人来说,始终是低贱之物,卖相不好,也无甚滋味,价钱又低廉。直至近二三十年,才认识到它是极好的保健食品,但仍不常食用,认识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后来看到一篇小文,才知晓许多关于魔芋的知识。魔芋之列为食品,早在汉代,有记录说汉使张骞入西南夷,尝到蒟酱,感觉口味不错。现代有上百万字宣传说蒟酱乃是某名酒的祖先,不知确乎。又一说蒟酱是用胡椒科植物做的酱,汉武帝使臣唐蒙在南越见蒟酱,由此探明由蜀经夜郎往南越的通道。五代时源顺撰文引《文选·蜀都赋注》云:“蒟蒻,其根肥白,以灰汁煮则凝成,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蒟酱即蒟蒻,今俗名魔芋。
济南王培荀雪峤《听雨楼随笔》云:“家人买黑豆腐,盖村间所种,俗名茉芋,实蒟蒻也……一名鬼头……”
如此看来,魔芋早先名蒟蒻,山东民间名茉芋,亦称鬼头,一些省份的人称魔芋。
关于魔芋,民国时期《贵阳市的衣食住行》文中说:“魔芋为一种球根植物,以其球根如蹲鸱,其茎干有黑白花纹,斑纹如蛇,令人畏怖,故名魔芋。黔川湘各省,以其根捣碎磨浆掺水煮沸,以石灰水加入,使其凝成豆腐形状,是为魔芋豆腐。其色灰黑,黔人谓之鬼豆腐。在魔芋浆尚未加石灰剂前,先使冷却,再以猛火煮之,魔芋浆中之粘质,即沉淀锅底,以长竹杆挑取之,名曰魔芋锅巴……”文中还记录了旧时贵阳人办丧事酒席的传统菜式,其中“六窝碗”中的一碗即“魔芋锅巴炒肉丝”。
可知魔芋锅巴炒某某历来是一道名菜,炒鸡则曰“魔芋鸡”,与嫩姜水鸭同焖则曰“魔芋鸭”,与肉丝同炒则曰“魔芋锅巴炒肉丝”。魔芋豆腐及魔芋锅巴要沾了其他菜的味道才出彩。以上说的是大菜。
魔芋锅巴炒酸菜,则是贵阳名小吃,以之佐酒,其味更佳。做法是:魔芋锅巴切丝,小白菜腌制的酸菜切小节,干辣椒切成筒筒辣椒(即小节,状如圆筒,故名),姜丝、香葱节、蒜瓣(切片)适量。菜油烧九成热,先炒辣椒至焦黄出味,入姜丝蒜瓣炒出味,再入魔芋锅巴和酸菜,加盐和少许酱油炒至入味,最后放入葱节翻炒即成。这道小吃风味是酸、香、滑爽,有山野气息,可口开胃。
80年前,永井荷风有文说,日本寺庙中供奉阎罗王,案上是必摆上魔芋豆腐的。可知阎罗王并不喜锦衣玉食,是喜欢民间俗菜的。由此也可知日本古时就有魔芋豆腐,并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偷学过去的,接待人员并未泄密。或许韩国自古也有魔芋豆腐,本文开头的两段文字,或当笑话来读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