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霁月苏东坡
□汪汝会
说起文化名人,有人喜欢司马迁的博学多识,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飘逸,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有人喜欢王维的自然天成……而我,最喜欢的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诗文俱佳、仁心爱民,有时风光无限,有时跌落尘埃,一生无私无惧、无悔无愧,只是勇于做好自己。在我眼中,他是如美玉般的谦谦君子,是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是担当有为的优秀官员。
谦谦君子如美玉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脑海中时常会闪现出八个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就是我对苏东坡的总体印象。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他忠君爱国、知书达理,尽人伦、守节义,是儒雅的优秀士人典范。
苏东坡小时候,其母带着他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因党锢之祸,范滂牵连其中而被杀。于是有这样一场经典对话,展现了这位优秀母亲的高尚德行,更显露出少年苏东坡对气节的思考。
苏东坡问:“儿若为范滂,母亲允许吗?”其母答道:“儿若能为范滂,娘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母亲为成全儿子的志向而自杀)。其母有着怎样一种气节呀?在古代社会,很多优秀母亲看似柔弱,实则刚毅,她们温婉贤淑、刚柔并济,更能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一直向善、一生向上。
苏东坡性格温厚宽容,仁爱有加,跟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其母专门请人给孩子们教授书法绘画、弈棋弹琴等,她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少年时代的苏东坡不仅读圣贤书,也亲近大自然,还特别喜好书画,甚至到了“薄富贵而厚于书,轻生死而重于画”的地步。
在后来的岁月中,苏东坡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厄,在官场上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总能找到方法让自己摆脱,让自己化解,让自己走出苦难,活出生活的品质和乐趣。直到今天,“东坡肉”“东坡鱼”等知名菜肴,仍给我们带来美好享受。在人生中那些至暗的时刻,他始终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始终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一个人即使身处艰难困苦,却不曾低下高贵的头颅。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即使经历再多打击,也百折不挠;即使遭遇再多苦厄,仍活出自我。这,就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品质,是真君子的修养。
广博积淀学养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成何器?学习是立身本领,是进步所需,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可以让一个人增广学识、开阔视野、提升格局。在苏东坡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旷达胸襟、广博学识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苏东坡的深厚学养,得益于在幼年时期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苏洵,又有一个通晓经史、充满慈爱、心地善良的母亲。他6岁发蒙,在入学前便已认识了很多字。由于聪明好学,严父慈母的悉心教导,在莘莘学子中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在苏东坡的学习历程中,母亲总是给他开出切合他学习的书目,不但学习散文、辞赋的写作方法,还学习诗词的创作技能。学习《楚辞》《诗经》的同时,也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潜,学习李商隐、王维、杜牧、孟浩然、刘禹锡等精品佳作。有了大量的“输入”,写作作为辅助性的“输出”,在日后的文学生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苏东坡曾这样描述过。在总结学习古代各名家散文时,他指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计《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评议体面。如此深厚的积淀,才为日后落笔成文、妙笔生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东坡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源源不断地写出各类精品佳作,除了天资聪颖、勤奋苦读外,还跟他的坚持不懈有关。是坚持,架起了开始与抵达之间的桥梁;是坚持,汇成了努力与前行的力量;是坚持,铸就了价值与形象的丰碑。
为民造福勤为政
有人说:“中国的文人中好像没有一个比苏东坡行走得更远了,而且是身不由己地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的确如此,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苏东坡的从政生涯中,一共有30次委任,17次失宠或被流放。他个性耿直、毫无心机,并不适合官场,因此其命运总是在朝廷和皇帝的心情中摇摆不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达”的时候,苏东坡始终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在被委以重任的时光里,他总是用满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投入到地方的管理和建设中。处在人生逆境时,在饱受劫难时,总能通过各种磨难,将自己修炼成为熠熠夺目的“发光体”。
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他在杭州担任通判;元祐四年(1089),他又到杭州担任太守。前后加起来五六年的时间,做了大量实事,如清理运河淤泥、新建水库、清理西湖、筑造苏堤、兴建三潭印月等,在位谋政的同时,也是造福当地老百姓。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其爱民惜民的足迹。
苏东坡的心里,始终装着穷苦百姓。他在杭州当太守时,会把一些药方贴出来,让老百姓用。他吩咐搭建粥棚,为穷苦的病人煮粥,还派医生一个坊一个坊跑,给百姓治病。后来他在众安桥建了一所医院,名叫“安乐坊”。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三年治疗了一千多位病人。
苏东坡曾在密州当知府,每年都要做四件事:消灭蝗虫、赈灾救灾、捉拿盗匪、绕城拾婴。“绕城拾婴”,就是每天带着衙役在城里走一圈,把穷人家丢在路边的婴儿拾回来,搁在衙门里养着。他为此颁布一条政令:凡愿意领养弃婴的人家,可以免除三年赋税。这是仁者爱人的苏东坡!
徐州,本是繁华之地,可苏东坡运气不太好,到这里当知府时,就遇黄河缺堤,满城百姓仓皇出逃。他动员百姓留下,表示愿与徐州共存亡。他每天身披蓑衣、手执铁铲,和青壮男子一起,开河道引水,筑河堤挡水。洪水围困徐州,整整三个多月,他从来没离开过抗洪工地。最终,徐州秋毫无损地度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这,就是担当作为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魅力,体现着一种明亮温和的光辉,一种圆润细腻的音响,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他像一条博大包容、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其人生经历和诗词文章时,仍能感受其拳拳赤子之心,仍能感受其博大的胸襟怀抱,仍能感受其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