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86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10

金陵书店的鲁迅身影

 

□江 舟

 

  鲁迅从一八九八年五月一日离开家乡,到一九零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离开南京赴日本留学,在南京生活了近四年。

  金陵自古是江南繁华之地,也是书籍集散之地。古旧书店,书肆书铺,比比皆是,也是鲁迅最爱去的地方。近四年的金陵读书生涯,鲁迅中外文化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眼界、胸怀与学识,都非昔日可比。在南京,鲁迅刻了两颗图章,一颗刻着“文章误我”,一颗刻着“戛剑生”。鲁迅的意思是:以前自己读古书,做古文,耽误了我的青春,现在我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在南京,鲁迅的读书方向开始转向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欧风西雨的沐浴,使鲁迅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周作人在日记中记录了鲁迅在南京购书的一个侧面。据周作人日记记载,从1898年到1902年,鲁迅在南京除了购买一些古典文学书籍之外,更主要的是购买一些有关国外的书籍。周作人回忆,“在南京的时候,豫才(鲁迅字豫才)就注意严几道的译书,自《天演论》以至《法意》,都陆续购读。其次是林琴南,自《茶花女遗事》出后,随出随买,我记得最后的一部是在东京神田的中国书林所买的《黑太子南征录》,一总大约有几十种吧。”

  鲁迅在南京读书期间,生活相当艰苦,所有购买的书籍,都是节衣缩食买下的。鲁迅在南京,冬天只穿夹裤,无钱置棉裤,靠多吃辣椒取暖。鲁迅的母亲曾对鲁迅的学生俞芳讲过这样一件事,说鲁迅从南京放假回来时,她发现鲁迅的黑棉袄破了。为了不使白棉花露出来,鲁迅在破处糊了一张纸,用墨把纸涂黑。鲁迅的母亲看了十分心疼,可鲁迅对此丝毫不放在心上。这件事,鲁迅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直到鲁迅逝世后,她还向许寿裳讲过。

  家道衰落,鲁迅的家庭已没有更大的能力来资助他买书了,鲁迅只好自己想办法。鲁迅最初进的是水师学堂,一年只有二两银子的津贴,前三个月试习阶段,还只发五百文零用钱。后来进入矿路学堂是新办的,待遇稍微好一些。鲁迅在南京为了省钱,先是抄书,但是后来发现,抄书一是费时,二是纸笔墨砚也有不小的花费。于是,鲁迅想出了一个很妙的办法:变卖奖章来买书。

  鲁迅在矿路学堂的同窗张协和,曾与许寿裳有过一次关于卖奖章买书的谈话。许寿裳问:“他爱看小说,可有钱来买小说吗?”张协和答道:“啊!我记起一件事了:我们每次考课都有奖金的。国文每周一次,其它小考每月一次,优者都给以三等银质奖章。依章程:凡四个三等章准许换一个二等的,又几个二等的换一个头等的,又几个头等的换一个金的。全班中,得过这种奖章的惟有鲁迅一个人。他得到之后,就变卖了,于是买书籍,买点心,请大家大嚼一通。”

  在南京,清贫艰苦的生活磨练了鲁迅的意志,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虽然生活是艰难的,但他的心情却是愉快的。从所购的书籍中,鲁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尤其是从西方的各类书籍中,鲁迅感知到了新的世界,吸收了新的知识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