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黄 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些重要精神让中医药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为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大力发展贵州中医药产业
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极为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苗医”的说法,被誉为“苗医药之乡”,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是我省“12大特色产业”之一,作为生态产业、扶贫产业是贵州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贵州的苗药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民族医药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80%以上。2019年中药材种植面积671万亩,全国第二,年产值168亿元,带动约42万人口增收致富。贵州中医药大学为贵州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科学指导全省中药材生态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外,还主导研发了150多种创新药物,其中“仙灵骨葆胶囊”等8个单品年销售额均超亿元,为贵州健康产业突破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驱动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发展、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为贵州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坚定信心提供了支撑。贵州中医药界应该继续坚持立足地方,因地制宜,进一步发挥贵州中药材种植的生态优势、扶贫功能、产业基础,继续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贵州中医药大学应继续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充分发挥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应有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作用,彰显出学科特色优势和服务中药材全产业链的人才优势,深入农村一线指导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进一步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成果转化,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努力提升贵州中药材科技含量,释放民族医药巨大产能,支撑贵州民族医药产业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效益发展,继续推动贵州从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转变,全力助推特色教育强省和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善贵州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历来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中,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和今年新冠疫情防治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是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中医药大学是全省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流砥柱,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是贵州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龙头医院,通过牵头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覆盖全省中医院及部分医疗机构共112家,为实现国家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全覆盖,助推“大健康”战略,增进百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贵州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全省人民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贵州中医药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创新中医理论,强化中医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更多扎根贵州地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全力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力满足全省四千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高质量服务需求。
全力培养扎根贵州的中医药人才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支撑和重要保障,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协同、多元化支撑。发展贵州中医药事业,关键靠扎根贵州的中医药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各级各类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贵州中医药大学责无旁贷。
要奋力推进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贵州中医药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培养能力,夯实条件基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中医中药等主干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领莘莘学子矢志岐黄、献身医学,树牢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理想信念,厚植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全力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中医药人才,奋力推动贵州中医药事业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贵州中医药界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