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帮扶路 浓浓驻村情
——“大回访”之纪堂村
□本报记者 李昊霖
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贫困曾经一度成为该村挥之不去的阴影,与相距几里、旅游业兴盛的肇兴侗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年来,在省政协办公厅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如今的纪堂村重获新生,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朱春霞是省政协办公厅2016年至2018年派驻纪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在离开纪堂村的两年里,她常常会怀念起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事。根据省政协办公厅开展驻村干部“大回访”工作安排,朱春霞回到了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走进纪堂村,穿过八九米高的寨门,干净整洁的屋舍前是一个平整的停车场。
“刚从镇里拉来的橘子,来看一看咯!”
一辆满载着橘子的货车停在停车场,商贩向来往的村民吆喝。
近年来,随着通村路的逐步修缮,村里与其他地方的往来也更加紧密了。
纪堂村的木屋错落有致,玲珑的鼓楼点缀在山水之间,厚重的侗家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纪堂村村支书陆成胜是土生土长的纪堂人,他向记者介绍:“村里原来全是木屋,还有许多危房,消防安全隐患很大!后来就提倡修建大砖房……砖房好是好,可是我们侗家的特色就没了。”陆成胜话锋一转,指向路边一幢房子,“我们现在新建的房子,外表是木房,但看不到承重的木桩,它其实是一栋木质外包的砖房。这一举措既有效提高了住房的安全性,又保证了村落的民族文化风格。”
在村子深处,有一个新建的村集体养殖基地。
“这个基地是今年才建成的,鸡苗是政府投放的,现在总计有11000羽。基地在建设时遇到了资金困难,省政协办公厅为我们补足了资金缺口。”负责日常管理的技术员安平向记者介绍了养殖基地情况。
“目前基地刚起步,一天只能产几百枚鸡蛋。”但安平对未来仍然信心十足。
谈话间,安平接到了一个电话订单,客户需要100枚鸡蛋并送到肇兴镇,由于安平要管理基地脱不开身,陆成胜便答应帮忙完成这次送货任务。
纪堂村是肇兴镇首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之一,是最具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传统村落,这些年依托肇兴侗寨旅游业的兴旺,村里游客增加了不少。每当夜幕降临时,三五成群的村民在鼓楼下唱着侗歌,游客们兴致勃勃地驻足欣赏,歌声与笑声回荡在宁静的夜色中。
陆成胜说:“2016年,贵州省投入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万元,为纪堂村修缮了鼓楼、寨门、景观亭,千年的纪堂侗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如今,来纪堂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纪堂村总算‘尝’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甜头’。”
在回访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纪堂,让朱春霞感慨万千。
朱春霞还有一个最惦记的地方——纪堂小学。
在山坡上,兼容了幼儿园和小学的纪堂小学,是全村孩子“筑梦”的第一站。
朱春霞十分清楚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2017年在她驻村时,便向省政协提案委、民宗委协调联系了2万元的资金为纪堂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并为学校添置了办公设备。
“以前,学校里的课外书籍数量有限,孩子们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书籍。现在有了图书室,孩子们通过阅读,不仅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发奋读书,走出大山的梦想。”图书馆理员陆老师说。
“叮铃铃……”午休时间到了,在朱春霞协调资金修缮的操场上,学生们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其乐融融。
“学校变化真的很大!这块操场原来是凹凸不平的泥地,我们以前玩耍时很容易摔倒,现在好了,是平整的水泥地!”六年级的学生小丽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在这里上学了,近几年学校先是给幼儿园换了新的午休床,又平整了操场,这几天又新建了一个食堂,马上就要毕业的我总感觉‘吃亏’了……”
走访中,朱春霞来到了陆秋凤的家中。2017年,朱春霞在入户调研时发现她家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重新将她补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于这个“老朋友”,朱春霞也很是惦记。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先是朱书记把我补录入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她走了后,村委会也一直热心地帮助我们家,不然我根本负担不起女儿上学的费用。”陆秋凤向记者介绍到,她女儿陆情丹就读于黔南幼儿师范学校,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女儿考上大学后经济负担太重,村支“两委”在得知她家困难后,积极寻找助学机构为她资助学费,最终陆情丹得到了每月1000元的助学金。
在陆秋凤家,朱春霞向她讲解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扶贫政策,一起回忆往昔、憧憬未来……
纪堂小学的学生在排队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