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855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02

  2018年10月,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通过国家民委考核验收,同年12月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命名。为巩固和深化“示范州”创建成果,黔西南州以获得“示范州”命名为新起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各族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新担当、新作为,奏响黔西南州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乐章。

 

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乐章

 

——黔西南州巩固深化“示范州”创建成果侧记

 

□龚 倞

 

开展宣传教育 筑牢民族团结阵地

  围绕“示范州”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先后举办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同向奔小康”“团结奋进增动力、脱贫攻坚创佳绩”“铸牢一家亲·追梦战脱贫”“铸牢共同体、打赢歼灭战”等为主题的系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认真开展“六进”活动的同时,创新活动载体,增加进军(警)营、进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等,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十五进”活动。

  通过打造兴义市布谷鸟公司、册亨布依锦绣坊、望谟县新屯村、晴隆阿妹戚托小镇、兴仁鲤鱼坝、贞丰土布小镇、普安布依茶园小镇、安龙蘑菇小镇、兴义栗坪社区、义龙步马社区等具有不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主题的示范亮点,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新阵地。

 

搞好公共服务 促进民族凝心聚力

  根据搬迁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多、搬迁难度大的特点,全州民宗系统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100余人深入搬迁村寨参与服务工作500人次,用民族语言真诚交流,引导搬迁群众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

  同时,将城市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服务中心”,在搬迁社区建立少数民族信息系统和服务管理平台,设置少数民族服务窗口,保障搬迁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探索创新新市民居住证制度,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享同等城市配套、公共服务和市民待遇。

 

狠抓“三进”育人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将民族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狠抓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活动。

  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题、打好“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突出民族教育特色,狠抓“主题班会、课外兴趣班、民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课堂。通过编制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体育、民族服饰等校本课程和《民族体育运动与健康》等校本教材。组建民族文艺社团、民族歌舞兴趣班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汉”双语教学工作,举办近50期民汉双语人才培训班,民族语言的传承进入新篇章。

 

传承民族文化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大力实施“锦绣计划”、民族文化“宝贝行动”,精心打造布依乐舞剧《山水八音》、布依戏《谷艺神袍》和布依族歌曲《山水布依》,广泛开展射弩、押加、高脚竞速、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教学工作。编制布依族《竹鼓舞》、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全力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目前,已挂牌命名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

  有效抢救《布依族摩经》《苗族古歌》及布依族曲艺戏剧文集《天籁之音》等民族古籍,完成《中国布依族》等精品民族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目前,全州上下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密切关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的创建工作格局。在获“示范州”命名后,涌现出3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名模范个人;1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7名模范个人;5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100名模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