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搬迁群众子女因搬迁而辍学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教育扶贫新探索
□周鹂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有力政策,而“拔穷根”,保障搬迁子女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把安置点学校建设、保障搬迁户适龄子女入园入学、提高安置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做到不让一个搬迁群众子女因搬迁而辍学,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最公平、最优质的教育。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摆脱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的“贫困”。
今年9月,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迎来了建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这所学校是在杭州市和桐庐县的帮助下刚刚修建完成的,目前共有学生2000多名、教师103名,其中来自桐庐县的支教老师5名。
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目前,其主要方式是“组团式”教育帮扶,即由对口支援省(区、市)和省内中心城市及有关部门单位,按需组团选派优秀管理人员、支教队伍、培训团队,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开展的教育对口支援新模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援建移民小学,把教育资源送到贫困户身边;强化人才交流,把师资力量带到贫困户身边。
为了让农村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提出了“四个学会”(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孩子们在学校会说普通话,学会文明礼貌,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扶团队希望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教育教学技巧,提高榕江县教育教学的水平。
正如校长申屠国良所说,桐庐带来的是相对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榕江拥有的是教师们热情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将桐庐教育的优点融入到榕江的各学校中去,才能打造出一支甚至多支同时具备双方优势特点的先进教育团队。
据了解,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环境下,贵州66个县的2632所乡镇中心校以上农村中小学,全部与东部协作帮扶城市优质学校结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并对所辖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进行辐射,实现全省7324所农村中小学校“组团式”帮扶全覆盖。
“人人有学上”变为“人人上好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由“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1年,贵州省政府就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按照国家新的部署,贵州省结合实际,随即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所有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贵州加大就学保障力度。
在六枝特区聚福新苑和群力小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远处,六枝特区思源实验学校矗立一旁,作为一所2016年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488人,其中搬迁群众子女就有1083人,有效解决了两个易扶点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问题。
六枝特区思源实验学校教导主任周兵说:“六枝特区思源实验学校对搬迁群众学龄子女都是无条件接收,全力保障着搬迁子女的教育入学。”
子女顺利入学,既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贵州在充分统筹共享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81.46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
投资约4500万元的福泉市乐岗小学,建有行政综合楼、教学楼、教师公寓、食堂,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其他附属设施若干,拥有15间功能室,可满足1080名学生的就学需求。自去年8月开学以来,已成为乐岗安置区乃至马场坪街道周边最令人向往的学校之一。
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是贵州省必须打赢的“四场硬仗”中的两场硬仗。而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教育保障问题,又是这“两场硬仗”的交汇点,也是关键着力点。乐岗小学只是贵州众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0年6月底,贵州全省96所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全部按期建成,确保了搬迁群众子女不因搬迁而失学辍学。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在全国首家制定了《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针对各种辍学类型,逐一提出劝返安置措施并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指导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劝返复学,效果显著。
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之后,贵州又将目光紧盯“上好学”。
近年来,贵州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大责任担当,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使农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向“上好学”“强起来”方向努力迈进,更好地打通了社会纵向流动通道,让人人通过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扶教育之贫”走向“靠教育脱贫”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彝族乡镇。故土难离,这个千百年来沉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是易地扶贫搬迁遇到的最大难题,更不用说是几千人的整体搬迁。
怎么搬?先把孩子搬出大山!“小手牵大手”,是晴隆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高频词,它讲的正是通过教育的黏性,来带动整乡搬迁。
2017年至2019年,晴隆三中承担了接收三宝乡学生的重任。同一时间,规划为安置移民搬迁学生的晴隆县东观教育园区,紧锣密鼓地建设。2019年,随着园区内的晴隆县第六中学、晴隆县第六小学、晴隆县第四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三宝乡同步实现整体搬迁。
教育扶贫既要“扶教育之贫”,又要“靠教育脱贫”。这意味着要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努力“扶教育之贫”,更要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着力“靠教育扶贫”。
贵州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紧盯全省12个农村产业革命重点产业、10个千亿级工业企业、5个服务业共27个产业实际需求,构建职业院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和紧扣产业、错位发展的动态专业体系,全省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区办学,职业教育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逐年提高,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
助推脱贫攻坚,贵州高校也探索出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校助推脱贫攻坚和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新路径。
目前,贵州21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产业相关学科有4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健全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博士服务团、教授驻村、科技特派员、万人培训工程等帮扶行动,涌现出“牛教授”“蘑菇教授”“茶教授”等一批农村急需、农业紧缺、深受农民喜爱的教授服务团,建立了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协同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