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档升级 助推“黔菜出山”
——榕江县车江大坝见闻
□本报记者 何佼阳 王 吟 李昊霖
近日,记者走进榕江县车江大坝,在开阔的坝区里,农民们正在忙着采收茄子、菜心、黄瓜、苦瓜等各种蔬菜,脸上挂满了收获的笑容。
榕江县车江大坝是黔东南州4个万亩坝区之一,总面积10500亩,涉及车民街道、古州镇、忠诚镇13个村,辐射5372户21815人。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榕江县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省政协的协调下,引进贵阳农投集团,形成以贵阳农投、榕江农投为主,三鑫天源、阳光合作社等多个主体参与的模式,按照各负其责、折股量化、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成立贵榕惠农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坝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贵阳市蔬菜保供基地和榕江县脱贫攻坚就业基地。
“这段时间是黄瓜主蔓开始结瓜的时候,我们要把侧枝全部都去掉……”家住忠诚镇安乐村的王谊琼一边熟练地忙着手上的活儿,一边和记者聊着她的日常工作。
“在浙江打工十几年,如今回来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真的很开心、很满足。”王谊琼说,她在坝区主要负责大棚种植的一系列工作,每月约有2600元的务工收入。
11月,坝区大棚内种植的黄瓜都已挂果。车江大坝依托“天然温室”、水利优越、土壤优良等优势,坚持“抓两头、稳中间”,按照“一年三熟四收”的高效种植模式,春季种植辣椒、番茄、南瓜;夏季种植茄子、辣椒、黄瓜、丝瓜;秋冬季种植豌豆苗、菜心等附加值高的品种。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榕江县还制定了《榕江县车江坝区2020年—2024年五年种植计划》,全力推行规模订单种植蔬菜,做到规模种植、压茬进行、科学轮作。同时,全力推进251亩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努力打造黔东南州最大的高标准育苗基地,全面提升坝区蔬菜产业经济效益。
从大棚园区乘车约5分钟的时间,记者来到坝区田间。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将田里的茄子照得更加黝黑发亮。两位村民将装满茄子的菜篮子一篮又一篮地抬上电子秤,随即便将数字写在身旁的本子上,记录本内是工整细致的表格,记录着日期、蔬菜名称、重量……短短几分钟,她们便娴熟地完成了从计数到装车的工作。
“这些是今天最后一车喽,登记完了数量,我们也要下班啦。”村民们和记者挥手作别,便骑车朝着储藏室去了。
这时,一位50岁的大爷骑着电三轮停在记者身旁,聊了一番之后,记者才知道他是坝区出了名的“土专家”“田教授”——杨亲实。
穿梭在坝区地块间巡察,是杨亲实的日常工作,这不,大伙都下班了,他还在做着收尾工作。
“从小就开始做农活了,水果、蔬菜什么都种过,以前自己干担风险、不稳定,现在每个月在坝区工作有4500元的固定收入,不用再过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日子了!”家住古州镇口寨社区的杨亲实,10年前便是助理农艺师的他,现在被聘为田间技术员,每天除了巡察工作,更多的还要和片区技术员一起,“攻克”蔬菜生长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杨亲实开心地说,“现在有专家指导,大家的种植技术得到大幅提升,曾经病虫害难控制的问题更是得到大大的改善,农作物产量也成倍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车江坝区与贵大、贵师大、凯里学院、浙江农科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将40名省、州科技特派员派驻编入坝区产业专班。择优聘用22名种植能手作为坝区产业技术员,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技术指导48期,培训农民6100人次。
下一步,榕江县将按照坝区种菜、坡边种果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紧靠工业园区和城区的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坝区全产业链发展。
车江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