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往事二题
□钟金万
南白黄沙的故事
黄沙是一种极为寻常的建筑材料,在播州区(原遵义县)境内普遍存在。据《遵义县志》载:黄沙属于山岩范围,全县砂石面积140.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山盆、泮水、枫香、鸭溪、南白、三合等6个区。还说,砂岩含二氧化硅73.64—84.42%,其中南白区关门山砂岩为中型矿床。据《南白镇志》载,集中开采区域在和平村和龙泉村一带,龙泉村为原龙山村11个组与关门山村17个组合并而成。
因为我是南白区民主乡人,有赵姓亲戚在关门山村新店子组居住,儿时就知道火车响处就是我的二爹家。同时也知道新店子村民以挖黄沙卖为副业,全组人家的经济条件比其他地方的好,更懂得了“靠山吃山”的道理。新店子群众挖沙的地方就是关门山。关门山是与沙岗坡连为一体的山冈,山冈下浸出的水流,水质清澈而甘冽,早已成为南白街上经济宽裕人家煮饭、泡茶的专用水了。
黄沙因其色泽优美,拌石灰、清水和成灰浆用砖块砌成的砖房漂亮、舒适又坚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住上黄沙、砖瓦砌成的房子是农村人的一种奢望。我家居住的砖瓦房就是用关门山的黄沙加石灰、清水拌成灰浆砌砖而建成的,窗明而几净,冬暖而夏凉,温馨而舒适。
据了解,遵义市境内的黄沙资源极其丰富,是砖混结构建筑的理想材料。1965年,为确保“三线建设”工程的需要,建工部四局三公司经过试验,利用黄沙配制出100—400号砂混凝土和25号、50号砂浆,各建筑公司都建有砂石场加工黄沙。1986年后,黄沙加工由乡村承担,主要用于建筑砌砖、粉糊之用。20世纪90年代后,黄沙功用渐为石粉取代,只有极少部分地方仍在开采,未形成规模企业。
关门山黄沙产地位于川黔铁路东侧、南(白)至楠(木渡)公路南侧,属于原南白镇关门山村新店子组。据新店子组农民、50来岁的赵立东回忆说,从1965年起至2000年止,新店子组群众共挖掉了3座山丘。至于遵义县(今播州区)究竟开采、运输和使用了多少黄沙,黄沙在播州区又建起了多少房子,让多少农民群众迈入小康,因没有相关资料,暂时无法统计。切盼熟悉黄沙生产和销售情况的有心人积极提供资料,共同把黄沙为人类、为遵义县作出的贡献载入史册吧。
西门关溯源
现在的西门关指的是南白镇象山与狮子山的豁口,旧时的西门关指的却是位于象山西北侧的“西门关”,比今天城投港湾(原县政府第一招待所)至民主村委会的公路高出20米左右。西门关的关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当地村民李某某等十数人拆去用于修建板桥沟公路桥。据说,西门关关门的长条石正好搭建板桥沟公路桥。该桥位于民主村丰收组高坎子东南侧,据西门关1公里左右。
西门关西北侧、狮子山西南侧、遵义县第四中学正对面的山岩裸露的石灰石非常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好,既是修路建房的好材料,烧出的石灰也很受市民和商家的欢迎。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西门关西侧3公里的三二六四厂维修通向县城南白的泥结石公路,需要大量石子(核桃大小碎石),我也在公路边敲打起石子来,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人在西门关岩石裸露处大茅坡砌窑烧起了石灰,因质量上乘,销量极大。
城投港湾至民主村委会的这条公路是1958年一零一公司修建的,全长4公路。1968年国防厂矿三二六四厂始建于民主村大夫坝,1971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军工电子产品。这条公路不仅是龙坑镇八里村、石板镇池坪、天旺村通向县城的交通要道,而且是三二六四厂的一万二千余名职工生活、原材料进厂和电子产品出厂的主要交通线。因此,这条公路白天黑夜都有车辆行人经过,特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神仙”(赵群学)在池坪村行医那些年,更是盛况空前。
不仅如此,在高坎子(坐西向东的寨子)家门口还能经常欣赏到或高或矮、或明或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彩虹,最长最高的当数从姚家井山塘(位于轿顶山西南侧与狮子山西北侧豁口处)到西门关堰塘(西门关山麓与县第四中学驻地文家坡山麓的结合部)的那条彩虹。传说,看见彩虹在山塘、水井里喝水,你用一把竹丫扫帚向它扫去,就会得到一把金汤勺,但是如果你被彩虹舔了一下,你就会变成一个“白人”(须发皮肤皆白的人)。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穷点就穷点吧,还是做正常人好,千万别成了人人都害怕或看不起的“白人”。
至于西门关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至今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也没有谁说得清楚。
今日播州区南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