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踏在黔地上纵笔抒情的本土画家
□本报记者 王 吟
徐恒,1964年生于贵阳,1990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师从张立辰教授。学成返黔后,徐恒受聘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徐恒曾经向前辈友人坦言,在其返黔之初,他仍眷恋北京,毕竟,首都提供的机会要大得多。
但因其自幼就亲山水、友山水,在一番犹豫之后,他最终认定“居山野、傍溪流、屏闹市、守幽斋”。而依徐恒的友人,已故著名书画艺术理论家、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姜澄清曾经所说:“虽亦有所失,然或可收‘宁静致远’之功。”
徐恒认为,山峦叠嶂、湖环溪绕的贵州,因地理偏僻,历来就乏名流为其吟、绘,虽颜值倾城倾国,却知之者鲜少。
自2003年以后,徐恒的“山水”,几乎都取材于贵州的侗寨苗乡,可以说,他更在意贵州景观的区域性天然构成。
作于2003年的《日出林初动》,“满构满黑”,有颇浓的“李(可染)家山水”意绪。随着徐恒笔力的增强,“满”“黑”的风韵却日渐减弱,转而着力于清新及空灵,渐有宋、元之致。近年来,其画风又开始追求苍简、随意。不到十年间,数易其风,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循经典以趋的。
徐恒说:“不管做过何种努力,‘平远’‘高远’‘深远’也好,‘满’‘简’也好,‘半边’‘一角’也好,总体趋势则是求简。如何看待世界决定了如何表现世界。纸面上的山水,是画家所认为的山水。而我笔下纵墨的卷上,没有那么浓重的文人气息,也没有那么浓重的‘禅气’,但那隐于山间的侗寨苗乡,民族气息自然而情意绵远。”
在此次庆祝农工党成立90周年暨第二届“美丽中国”美术作品展上,徐恒的画作入选。
徐恒说:“我参加本次展览的画依然是山水画、依然是贵州黔东南的侗寨题材,长期创作的作品大多主要是贵州苗乡侗寨。我从80年代就到黔南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写生,至今30载,几乎年年都去,很多地方连续去了十年以上。从最早的没水(集中供水)没电没通讯,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都转两三次车),到如今很多地方有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寨寨水电路网络全通。三十余年间,我们国家的巨变发展在崇山峻岭的小村落中都随处可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治理和恢复。在现代社会,民族地区深邃的山地生态,古朴的民族风情带给都市人一片清新自然的静谧,它与大都市迅猛发展的不同轨迹为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提供了休闲的港湾。”
徐恒说:“我对侗寨苗乡的创作,终极目的还是希望用画面视觉的形式,传递乡土中那一种朴素而静谧,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意境,为‘美丽中国’献上心中那束民族之花。”
美酒河上二郎滩(局部) 徐 恒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