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3期 本期285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24

汇聚教育扶贫的高校力量

 

□周鹂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防止返贫返困,保证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有“造血”功能,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使命,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冲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多年的实践表明,要使脱贫成果持续、稳固,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方式,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脱贫长效机制。

  扶智、治愚。在脱贫攻坚战特别是教育扶贫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高校是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

  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支持,高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库,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的扶志、扶智优势,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同时,也可以为高校自身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早在2003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成立了教育扶贫办公室,自筹资金开始了教育扶贫之路。17年来,累计建立1100多个县级远程教学站,覆盖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面授和远程培训学员260余万人次。自2006年以来,清华大学每年组织中外师生赴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社会实践,和当地师生分享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累计参与的中外师生达3700余人,足迹遍及20个省份。2018年,清华大学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是获奖单位中唯一一所高校。

  此后,高校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扶贫工作。2012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纳入国家定点扶贫工作体系;按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的工作部署,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又新增19所高校采取“1+1”模式开展定点帮扶,一共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直属高校聚焦教育扶贫、强化智力扶贫、开展健康扶贫、促进科技扶贫、加强社会扶贫,把高校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带到贫困地区,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模式,组织特色扶贫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树立了高校扶贫的品牌,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据媒体公开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各直属高校往定点扶贫县选派挂职干部139人,村第一书记55人。44所直属高校共投入帮扶资金1.3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3.18亿元,培训基层干部2.34万人,培训技术人员3.73万人,购买农产品1.23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3.27亿元。2019年,全国有122万名大学师生、23.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对接农户74.8万户、企业2.42万家,产生经济效益约64亿元。截至2019年10月,44个定点扶贫县已有20个县实现脱贫摘帽。

 

二、高校在教育扶贫中有显著优势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意见》强调,直属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联系到县,帮扶到村到户,有利于把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有利于帮助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党和国家的温暖直接送到贫困群众身上;有利于更好了解国情民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促进各单位更好改进工作、转变作风。

  以上三个“有利于”既是对高校教育扶贫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对高校教育扶贫重要性的高度总结。

  高校是全社会信息、科技、医疗等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脱贫攻坚中有诸多显著优势。目前来看,高校的帮扶模式主要有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精神扶贫等方面。

  (一)教育扶贫

  此处的教育扶贫为狭义的教育扶贫,即教育资源帮扶、智力帮扶等,就是“扶智”。高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并且基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通过支教交流活动、远程课堂、组织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为贫困地区传经送宝,帮助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依托高校的专业特色,还可以组织开展行政领导干部、行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专题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干部加强执政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业务素养。此外,高校还可以综合运用奖、助、贷等多种措施,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

  北京邮电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每年设立20万元定点扶贫工作专项经费,为定点扶贫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定点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提升长顺县干部群众的素质。同时,深入挖掘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以多种手段改善长顺县办学条件和学生的生活条件。

  (二)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涵盖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做好顶层设计,帮助贫困地区选好发展产业;另一方面是通过消费,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发挥直属高校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农业类高校或者综合类院校的农学院可以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地区,找准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的结合点,动员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安徽农业大学每年8000多人次的专家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安徽省60%以上县域主导产业由该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此外,安徽省17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中14个由该校负责规划,为地方打造了100多个特色产业,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通道。

  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民族民间文化、地方特产等特点,可以帮助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直属高校食堂活动,使其成为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的渠道。还可以通过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拓展产品市场、销售农产品。贵州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智力、人才和科技优势,扎实开展“校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地指导当地开展茶叶、秀珍菇、葡萄、板栗等经济作物种植,创建养殖场,饲养猪、牛、羊和家禽等,脱贫成效显著。

  (三)精神扶贫

  如果教育扶贫是“扶智”,那么精神扶贫就是“扶志”。“扶志”则是通过思想教育,带动更多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坚定脱贫决心、实施脱贫行动。

  通过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用现代理念凝练升华,借助新型传播手段传承推广。最重要的是发挥农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中心的重要功能,打造新农村传播知识、文化交流、科技推广的新平台。北京邮电大学坚持开展系列专场演出和艺术实践活动,发起成立文化驿站,将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文化带到长顺县,让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开拓眼界,丰富文化生活。

 

三、高校教育扶贫的未来展望

  高校要强化长线思维,将教育扶贫的既有经验转化为一种长期性的体系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一方面,要将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起来。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让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成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要将教育扶贫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思想淬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