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带 变 芳 草
□李世平
一次协会活动中,有朋友说,想用中药来做网名,问有哪些药名比较合适,接着又说,喜欢有“草”字,又具润泽功用的中药。
我快速想了带“草”字的中药,多是清热解毒之品,还有一些是凉血止血之品。猛然,眼前浮现出“书带草”,朋友一听,说这名真好,既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又充满书卷气,很有文化韵味。
书带草是麦冬的别名,其源自下面的传说。
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127-200),他一生潜心典籍,遍注群经,旁及秘纬,删裁繁诬,刊改漏失,宣究微意,蔚为圣译。被称为“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取正”。据《后汉书·郡国志四》注引《三齐记》说,他在青岛崂山西北部的不其(读作fújī)山隐居办学时,见山下长有一种与薤白很相似的草,异常坚韧,就取来编拧成绳,捆扎竹简,于是,人称“康成书带”。
后世文人,歌咏此草,使它的浓浓书香,穿越时空,透见先贤的精神。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写《书带草赋》,以草喻人,赞誉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清代周毓正,也撰有同名之赋。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书带草”闲章一枚,借以缅怀郑家这位远祖。当代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撰文赞美它外,并将自己的散文集起名《书带集》。
历代诗词,常用此典,如:书带留青草(唐 ·李白)、书带变芳草(唐·皎然)、书带犹生蔓草中(唐·刘禹锡)、庭下已生书带草(宋·苏轼)、遥知书带草边行(宋·辛弃疾)、康成迹寄书带草(宋·陈知柔)、郑草终为带(明·袁宏道)、郑家书带草(明·袁宏道)、门外晓寒萦带草(清·顾炎武)、草生书带纷葳蕤(清·王士禛)、犹铺书带旧堂前(清·韩菼)、春风带草郑公香(清·赵翼)。
原来偶尔得见麦冬,迁到新居,发现小区大门的路边有两排美丽的小草,蓬蓬四垂,簇簇披拂,郁郁葱葱,楚楚动人。尤其在百草枯黄的冬季,那充满生机的翠绿,让人在路过时,不由地会多看上一眼。
其叶形,似韭而更修长,也像兰叶,长约尺余,柔而韧,丛生;耐寒,经冬不萎,四季常青,碧翠鲜亮。初夏,花茎从叶丛中抽出,开出一串浅紫色的穗状花;小花六瓣,微向外卷。花后结实,浆果为普蓝色,光滑如珠。它的根系发达,贯须相连,呈连珠状,根的中部或末端膨大,呈纺锤状,入药就用此块根。因其根茎之形,宛如麦粒,而得名麦冬。
寓医药于饮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特色。宋朝时,流行熟水保健。苏东坡借麦冬熟水,清心助眠,养阴益胃。他在仪真时(今扬州仪征)染疾,居于东园。米芾多次去拜望。一天,他午睡刚醒,闻米芾已来到园里,想到天气炎热,马上派人给米芾送去麦冬饮料,并嘱一定告之,此乃东坡亲熬。随之记述了此事: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由是可知,用麦冬泡水饮用,调理肺胃的不适,由来已久。
很多植物,未知其用,多沦为凡草;若展其功,则立变仙丹。中医认识药物,多用“取象比类”法。明代卢之颐说:麦冬“白色可入肺,甘平可入脾,多脉理可入心,凌冬可入肾,长生可入肝(《本草乘雅半偈》)。”说明它的适应症很广。但其最主要功用,是清心润肺,养胃生津。用以治疗心阴虚引起的心烦失眠,肺阴不足所致之咳嗽,以及温热病后期,胃阴受损所致的口燥咽干、食欲不振等症。历代名医,多有范例。
说到麦冬,药王孙思邈的“生脉散”,值得一提。此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药味虽简,但用途颇多,特别适于心肺气阴两虚之证。笔者常用此方加味,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疗效理想。或用开水泡服,预防调理,收效亦佳。
书带草又是覆盖土地最好的地被植物。它的根系发达,耐阴耐晒,还有抗污染、抗多种锄草剂,免修剪等优点。不论什么环境,在庭园花坛、墙角石缝、河堤溪畔、小径路旁,大块绿化或点缀补白,处处适宜。“谦虚地愿做造园中的配角……发挥了园林中不可思议的作用(陈从周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绿草。也可置于室内,以供清雅赏玩。
麦冬,在园林艺术中,更多是取其观赏性;在历代诗文中,它多具象征性,以抒发怀古幽思;而进入中医之法眼,则讲究其实用性,清心、润肺、滋胃,在治疗和养生中,发挥着独特功用。
择其号为网名,高雅飘逸,亦折射出对中医文化的情怀,可谓相得益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