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识别”让食野味退出餐桌
□张淳艺
11月,是全国一年一度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2020年广东省暨广州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11月1日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广州禁食野生动物识别微信小程序在活动现场正式上线。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程序可以辨别广州市内常见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可食用传统畜禽和人工繁育特种畜禽,避免误食。(11月2日《信息时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滥食野生动物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引发社会关注。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条例》于6月1日起施行,违者最高处20倍罚款。
随着禁止滥食野生动物入法,公众对野生动物的防范心理逐步提高。不过,自然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我国就有脊椎动物八千余种、无脊椎动物六万余种。目前仅保护类野生动物有两千余种,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公布,普通市民往往不太了解,无法确定是否属于禁食范围。对于不少禁食野生动物,相信许多市民连名字都没听过,见到更不认识,难以避免误食现象。此外,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梅花鹿、雉鸡、绿头鸭等物种的人工繁育种群属于家禽家畜,按畜牧法管理,不在禁食范围。而一些相同或相近种属的野生动物,往往与之比较相似,更会让人分不清楚。
当然,从法律上讲,无论食客是否知情,都应为违法食用野生动物承担责任,接受处罚。不过,处罚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约束机制,教育引导公众摒弃“野味滋补”的伪健康概念,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鉴于到底哪些“野味”不能吃,仍是各界关注的重点,有广州市人大代表建议,推出手机APP“一键查询”,以免市民误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今,广州禁食野生动物识别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有力回应了社会关切。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持,究竟是可以食用的畜禽,还是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拍照扫描即可一键识别。“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误食野生动物了”。“一键识别”小程序的意义,不只在于避免无意识违法误食,还可以宣传普法,帮助市民了解禁食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知识。此外,后期研发中有关部门不妨与保护野生动物结合起来,通过小程序可以识别出哪些属于保护类野生动物,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以便公众在遇到受伤、迷路的野生动物时,可以对其进行简单救助,并及时和有关部门联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来说,需要的不只是宏观层面的出台制度和法律,更离不开“一键识别”这样的细节举措。微信小程序实则包含了大智慧,广州的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