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购书热表象下的只“囤”不读
□张玉胜
今年“双11”,你有没有“买买买”?图书品种全,折扣力度大……每年此时也是爱书人的狂欢日。当当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开局1分钟,当当即售出3145762册书;“双11”当日,图书收订金额同比增长219%。抢购结束,有人晒出自己的购书清单,也有人感叹,看见好书就忍不住“剁手”,但囤是囤了,却不知道何时才能读完……(11月14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购买书籍的狂欢也搭上“双11”的“买买买”节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无论是缘于人们受到图书折扣力度大的价格便宜吸引、出于随波逐流地跟风凑热,或是真心实意地爱书读书,书籍抢购至少表明了国人对阅读的关注增多和意愿提升。这是构建“书香社会”应有的氛围。不过,“买书”和“读书”毕竟是不具必然因果的两码事,购书热还需谨防只“囤”不读的“形式主义”。
有人用“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来形容两者的不同状态,这的确反映出购书热背后的“囤”而不读的窘境。剖析“囤书”缘由,无外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比如,“剁手购物”“为了凑单”“留存资料”、受电子产品影响、读书“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等等。不过,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看来,“愿意囤书”和“没时间读书”的现象一直都有,无须过分苛责。
说到“囤书”,人们极易联想到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的那篇人们耳熟能详的《黄生借书说》,文中所描绘的“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中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的“藏”而不读情形,与今日的只“囤”不读何其相似;而作者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名言,更让人们记忆犹新、催人深思。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书籍不仅有益于人们励志、增智、养性和立德,更有助于增长素质、提高品位和改变命运。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类的读书故事和“开卷有益”的社会共识。无论“囤书”还是读书,都不能是为了装点门面、追逐风潮、追求功利的徒有虚名,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求知。
破解只“囤”不读现象,也无非“少买”和“多读”的两条路径。比如,给“双11”购书定出计划、列出清单,只买有兴趣读的书、必需的书、有用的书;挤出时间读书,远离手机,把上网聊天和刷微信朋友圈等娱乐性时间用于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爱阅读、勤思考的习惯,让读书、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围观“读书如抽丝”,不能只将其解读为“读书少、读书难、读书慢”的负面之意,更当理解出“读书精、深思考、细体悟”的积极意义。这对于矫正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浏览式、跳跃性和碎片化、快餐式的“浅阅读”陋习,当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