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3期 本期2844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12

  编者按: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从江和榕江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也是全省脱贫攻坚“9+3”挂牌督战的重点县。按照“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要求,从江县、榕江县全面查漏补缺、抓好巩固提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五个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决战两江 见证变迁”——贵州新闻记者锤炼“四力”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关头的“两江”之变。

 

彩线织出小康新生活

 

——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祖英刺绣厂见闻

 

□本报记者 王 吟 何佼阳 李昊霖

 

  11月9日清晨,58岁的蒙新光拉起自家超市的卷帘门,在等候两个上小学的孙儿洗漱的同时,他顺手收拾起货柜上的东西来。每天,开门送两个孙子到社区小学上学成了蒙新光的惯例。

  与此同时,22岁的吴树英正走出自己位于31幢1单元201室的家,前往楼下的祖英刺绣有限公司上班。

  在离公司没多远的街口,吴树英路过蒙新光的小店,他们相互打了个招呼,吴树英还和两个小孩逗玩了一会儿。

  这是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日常一景。

  蒙新光一家7口原是从江县秀塘乡的村民,吴树英一家3口原是从江县往洞乡的村民。如今,他们已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毗邻而居。

  蒙新光逢人就说,他的妻子也经常带着最小的一个孙子去祖英刺绣有限公司上班。又可以带孙子,又能干活拿钱,计件活,干多少拿多少,在原来的乡里,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呢?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利用地下车库及门面发展食用菌种植,在非遗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韦祖英的带动下发展刺绣等民族特色产业,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在采访中,吴树英告诉记者,她随父母年初来到这里。疫情过后没多久,就从社区网格员那里知道“家门口”的祖英刺绣有限公司在招工。

  于是,本来准备去浙江打工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吴树英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了现在这份工作。吴树英十分满意现在的工作,她说,感谢政府的扶持,培训期间不仅学到了新技能,每天还有60元的补助;上岗后,每月工资能拿到2000元以上,刺绣工作易学、轻松,公司还包早、中餐。“和以前对比,现在的生活水平是大大改善了。”

  在刺绣车间里,23岁的苗族小伙淡林正在照看着电脑绣花机。

  与多数工友不一样的是,淡林来自距此有50多公里的马安村。“公司成立后开始招聘,我看到招工信息就过来了。”已是一名熟练工的他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从个人来说,他觉得比自己原来去省外打工好太多了。而且,现在的公司员工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逐渐增多了,“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以后实施乡村振兴还得需要年轻人嘛。”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韦祖英始终坚持这个理念,从“苗族绣娘”到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展民族刺绣产业来助力家乡脱贫攻坚。

  2011年韦祖英从广东返乡,带着电脑刺绣技术和打工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乡,投资20万元在斗里镇马安村创办了电脑绣花厂,发展苗族刺绣产业。经过三年的努力,韦祖英2014年在村里组建了“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妇女在家门口发展刺绣产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刺绣一条街”。

  韦祖英的民族刺绣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为满足市场需求,她决定增设生产车间。她说,在党委政府及政协的帮助下,祖英刺绣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落户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扶贫车间,厂房占地5600平方米。

  “公司成立之初设立了管理、销售、技术等工作岗位,可解决约240人的就业问题。”韦祖英介绍道,公司年产值800万元,发放贫困群众工资达480万元,通过扶贫车间,将持续助力脱贫攻坚后续工作,带领搬出大山的群众传承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织出小康新生活。

  扶贫车间不但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还让搬迁群众的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工作后,不仅自己能实现稳定就业,还能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学好技能,实现稳定就业。

 

 4231-2-2.jpg

电脑绣花机作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