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镇:在时光中走走停停
□文/图 陈 庆
天气清冷,飘着小雨,就是这样的秋天,我来到丙安古镇。
来之前,我知道丙安古镇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不知是否真是这样。刚到这儿,没注意到河对岸的那些房子,先被那铁索桥吸引。拉索式木板桥面,是全镇通往赤水河北岸唯一的一座桥。桥北岸,也就是我进入丙安古镇的这头,立有一石碑,上写:丙安红军渡口。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二师在这里北渡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一个人慢慢地走过铁索桥,拍了几张两岸的风景照,不远处的山腰上缠绕着蒙蒙的云雾,宛若仙境。过完桥,才被眼前的景物惊喜到。河畔的房舍建筑都是吊脚楼式的建筑风格,吊脚楼依照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这些房舍似乎都位于河流交叉处裸露出来的巨大岩石上,因为岩石容易破碎,加之河流冲刷严重,所以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这里并不适合修建建筑群落,但丙安古镇虽历经上百年风雨却依然旧颜色。由此可见,赤水河流域的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智慧和精湛工艺。
我开始往古镇里面溜达,石板路在雨天有些湿滑,步速不敢太快。登上几十阶石梯,来到丙安镇古寨门。这里是古镇的东门,名曰东华门。过了东华门,才触摸到这座千年古镇的温度。虽然历史已远去, 但古镇的牌坊、石碑、庙宇、祠堂、会馆仍默默讲诉着当年的繁华。
东华门向下走是双龙桥,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昂首向上游方向,龙头高出桥面一些,桥中间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坏的雕刻痕迹,据附近居民讲是狮子造型,文革期间被打破丢弃河中。
一边靠山,一边临水,雨天的古镇别有一番韵味。深入古镇,我探寻着每一个角落。经历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面,两旁斑驳陈旧的木制结构房屋,都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故事。古镇的主街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石头小道和石阶四通八达,连接着寨子的每个角落,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这里的旧屋、旧墙、旧瓦飞檐中,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的沧桑,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老街随山势曲折蜿蜒,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路,但一转身又柳暗花明又一 “街”。
古镇的店铺里有卖手编的草鞋、粗犷的竹工艺品,更有售卖苕丝糖、竹笋、辣椒、腊肉的店铺,店铺门口的小狗趴在那里闭目养神,悠然自得。
如今的丙安古镇,不复“一年一度开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时”的盛况,更多的是关于红色丙安的记忆。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是古镇里的重要景点,也是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馆名为贾若瑜将军所题写。由于年久失修,为改善馆藏条件,丰富陈列展览,2008年10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恢复原貌修缮。馆内展示了挥师黔西北、鏖战赤水、四渡赤水和红色丙安四个部分,包括重要战斗、红一军团将士榜、革命回忆录、敌我军事档案和重要革命遗址。馆内的图片和文物全面展示了红军长征在赤水艰苦卓绝的征战过程和红一军团在丙安留下的永恒记忆。
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夜宿丙安写下了“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下午五点多,古镇的路灯亮了。清幽的路灯洒在石板路上,偶尔有一两只小猫穿过,然后消失在黛色的屋檐上、幽暗的巷陌中。
出寨门下坡是一条差不多六七十米的石梯,右侧有条石护栏,呈阶梯型向下延伸通向古码头。古码头因山势而建,蜿蜒向上,直通古镇。石梯与古码头连接部分为扇形月台,月台前面是河滩沙地。当年,此码头为水陆码头,所有货物均由此卸货上岸,是赤水河盐运的重要码头。往来于自贡、泸州、习水、遵义的商船都要在这里抛锚停驻,船夫们都要在丙安住上两夜,久而久之,这里聚集成镇。当时的丙滩场,有如古人所言:“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
每个来旅游的人总想带点自己喜欢的当地土特产,以此来证明自己来过丙安,但我觉得真正来过的痕迹是记忆。此时,此刻,冥冥中才会有肉体与心灵的对话,那种奇妙而短暂的时光总是让我感怀至深,也常常会因为有这样的感受而心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