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4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06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从建议到行动

 

  提案标题:关于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的建议

  提案者:农工党省委

  主办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会办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红十字会、省司法厅

 

□本报记者 李 丽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50%以上,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等特点,90%发生在医院外,抢救成功率低。心源性猝死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在发病最初4至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除颤。据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在公共场所推广普及急救设备,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提升居民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对于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工党省委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的建议》提案,该提案被确定为2020年省政协提案委商有关承办部门确定的重点办理提案。

  提案指出,完善重点单位、公共场所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配备,实施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推广计划,加强公共场所急救设备使用培训和宣传普及,组建救护志愿者队伍,急救法律法规保障等五条建议。提案还建议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制定重点单位、公共场所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配置标准,在公共场所配备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明确配备标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的急救器械设备和药品配备、管理、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巡查。设立专项经费,实施AED推广计划,由急救中心牵头组建专业性或者群众性救护志愿者队伍,开发急救信息平台,便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急救。

  提案主办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在回复中表示,该委已与多部门联合起草了《贵州省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行动计划(2020-2030)》(征求意见中),提出了2020年-2030年面向公众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明确培训项目实施主体及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参与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加快推进社会化急救设备设施配置的具体要求。这需要各地政府建立公共场所配置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规范管理及维护的长效机制,建立以政府主导、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备资金机制,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实施。同时,要将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管理纳入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规划、急救中心统一管理中,以确保急救设备的规范使用。由省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的《贵州省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行动计划(2020-2030)》(征求意见中),提出以逐步普及、提升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公民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的“七进”活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并构建全省“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大数据信息服务格局。

  省卫生健康委将在医疗行业志愿者现有的基础上,与团省委、省红十字会共同组建医疗急救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信息全部汇集至各级急救中心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时对医疗急救志愿者的实时联络、就近调集,提升现场救护能力。

  “关于社会医疗急救立法方面,农工党省委提出的急救立法这一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级层面正在研究推进医疗急救立法,《贵州省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已列入省政府2018-2020年立法计划的调研类项目,省卫生健康委为起草单位。“加快我省地方急救立法,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按照立法的程序,认真做好有关立法的调研、论证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提案会办单位省司法厅根据提案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密切关注国家立法有关动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立法的调研、论证工作,对农公党省委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