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4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06

大力开展智志双扶 切实防范返贫风险

 

□彭 澎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除了少数未脱贫的贫困县和贫困群众外,绝大多数已脱贫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四个不摘”,在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为我们当前开展智志双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如期脱贫不返贫,确保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不转变,脱贫攻坚事倍功半,即便依靠上级的政策支持、帮扶干部的帮助脱贫了,也很难能够自我独立,离开外在帮助保持不返贫。为此,广大扶贫干部要俯下身子与贫困户交心,搞清楚他们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找到贫困群众的“心结”,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引导贫困户推翻心中的“大山”、走出观念的误区,真正从内心里接纳和支持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只有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真正建立了,贫困群众脱贫后才能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进步,脱贫攻坚成效也才能持久巩固。

  二是要持续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培训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抓好教育是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之计。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应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待遇,促进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要继续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很大程度上就能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返贫。要创新改进技能培训方式,针对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灵活、务实管用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技能培训的效果。

  三是要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应该看到,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政策“养懒汉”、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与部分地方工作机制滞后、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有一定关系。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着力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督促考核,放手让基层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总冲刺工作当中,同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要改进脱贫考核办法,对群众满意度的考核应多方听取意见,不能被少数“懒汉”“争贫户”所左右,对于极个别的“困难户”“钉子户”个案,只要帮扶工作尽到了责任、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应给予帮扶干部以理解和包容,真正卸下帮扶干部的负担。要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堵住思想退路,采取倒逼机制,促进“懒汉”转变。毕节市建立脱贫攻坚讲习所,丹寨县建立“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机制等好经验、好做法都值得大力推广。要改进宣传引导方式,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帮扶干部的宣传力度,加大对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传播正能量,把握脱贫攻坚的正确舆论导向。要广泛开展脱贫致富模范、产业能手、卫生家庭等评选活动,在农民身边树典型、立标杆,同时加大对负面典型的曝光力度,教育引导群众改变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四是要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量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投入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当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贫困户脱贫摘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随着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帮扶力量陆续返回原来工作岗位,贫困村又面临缺乏干部、专业人才的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队伍的关心,在职称评定、干部晋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因地制宜探索行政村撤并和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适当提高经济待遇,鼓励支持村干参与村级产业发展和合作社经营,并依法依规领取合理报酬。要加大大学生村官引进力度,探索干部下村兼职、返乡能人兼职村干,多措并举提升村干队伍素质,真正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不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

  五是要统筹推进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贫困地区城镇化步伐,能够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力地减少返贫现象。要坚定不移走城镇化与脱贫攻坚融合的发展道路,吸引、带动贫困人口和其他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促进他们早日真正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加快把深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彻底斩断穷根,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尽快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加大城镇新型社区建设,提高进城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自我服务能力。要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有序入市,吸引社会资本下乡,推动脱贫产业向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向美丽乡村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向城乡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全面现代化,从根本上杜绝返贫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