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务社工成为医患和谐引领者
□王 琦
今后,北京的医疗机构将增加一批医务社工,帮助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近日,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本市鼓励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工作者。2020年北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有医、护、药、检等专业人士,还有账务、行政等围绕支持相关工作开展,那么医务社会工作是个什么工作?仔细研读新闻后,不难发现这个工作简单来说类似购物时的“客服”,在诊疗前(售前)帮助患者理解沟通诊疗方案,诊疗后(售后)提供心理问题、出院安置、医养结合等医务服务。当然,医务社会工作比客服工作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和繁复,这需要具备医疗专业知识、良好沟通能力和更多耐心等多种能力来支持。此类工作如果能切实落实,将极大地改善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就诊体验。毕竟现行医患矛盾大多来源于沟通不畅、医患认知差距等问题。
“排队两小时,就诊5分钟”深受患者诟病,其实医生也深受其扰。当前,这些诸多解释沟通工作大多都被压在临床医护人员身上,而过于繁重的专业性工作就已让医护工作者焦头烂额,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良好的沟通、安慰、医养知识科普等工作,这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病人诊疗体验、后期养护效果等,导致众多医患矛盾产生,影响社会和谐。
就拿“医疗售后”来说,虽然医院有“就医回访”这项工作要求,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可以说此项回访工作在现实中很难,达不到合格标准。高超的医疗业务能力却并不一定有高明的沟通能力,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化沟通技巧,和患者摊开讲仔细讲,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让医务社会工作者去完成诊疗知识解释、预防养护知识普及、医疗社会救助等诸多沟通安置工作,把医护解放到专业性工作中去,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安置和诊疗体验。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成为医患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的桥梁,是缓解当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润滑剂”。由此来看,这个新鲜工作职位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推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当然,要发展一个新兴职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没有现成的实践模式可供套用,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相关医疗机构等多方支持,互相配合、结合实践、创新探索、勇于接纳,共同更好的开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更好的适应公众对卫生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职位定位、岗位设置、薪酬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及晋升通道等多项标准将直接影响人才和行业的发展,希望能尽快建立职业体系,把医务社会工作推广到各医疗机构中去,让医患都能得到更好的诊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