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3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04

别让千元“跳绳班”收割教育焦虑

 

□张玉胜

 

  这两年,“跳绳班”一跃成为不少家长趋之若鹜的新晋热门培训班。过去,孩子玩着就能学会的跳绳,如今还得报班才能学会吗?记者走访发现,跳绳班收费普遍在每节课200元左右,一期培训班需要三四千元。(10月26日《北京日报》)

  在国人记忆里,跳绳应该算是没多大技术含量和无师自通的体育项目。无论是跟爸妈学,还是跟小伙伴一起玩儿,都不愁学不会。但就是这么个简单活动,如今却成了一些校外辅导机构办班牟利的“商机”选项。而家长们趋之若鹜的跟风,又助推此类培训的市场火爆。不过,在笔者看来,花钱报班学跳绳,实在没这个必要。

  如同其他课程的办班学习一样,“跳绳培训班”走红的背后也不无家长们的功利心态和教育焦虑。根据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跳绳项目不仅有各年级“1分钟跳绳”数量的男女生标准,而且还成为小学各年级的必考项目,按照达标要求分出“及格”和“满分”的不同等级,跳绳成绩占到体育总成绩的10%-20%。

  更为关键的是,跳绳成绩还事关学生的评奖、评优和升学。如果要想评上好儿童或者三好学生,就必须达到体育总成绩在90分以上的“优秀”等级。即使语数英三科全是100分,体育不及格或只是良好,就会失去评选资格。也正是“跳绳”等级在体育成绩乃至学业成绩中占有的举足轻重地位,才引发家长们对跳绳项目的关注与焦虑。尤其是随着体育课程逐步被纳入中考成绩,这种“焦虑感”愈发凸显。

  应该说,相较于过往单纯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课、艺术课培训班的做法,逐渐增加篮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类项目的比重,凸显了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在意与倾斜。这的确不失为一种观念进步。不过,诚如一些业内专家和学校老师的善意提醒,家长没必要过度迷信校外培训班,不要逢班必报。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作为人们追求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不能过于功利化。不能仅仅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而去学习,要致力于让运动成为陪伴孩子终生的生活兴趣和人生爱好,这才是最有意义和最具长效的。

  一个月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曾在由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这就向社会传递出“体育课作业应成常态”的强烈信号。也就是说,除了语数外这些文化主课要留家庭作业外,体育课作业也必须有。而在不增加学生课业总负担量的情况下,合理地“减文增体”和科学地“提质增效”就显得十分必要。

  “体育课留作业”,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拥有练习跳绳的时间和“压力”,也让家长的亲情陪伴拥有了平台和机遇。对于孩子来说,练习跳绳正好可以作为完成文化课作业期间的休息和调节,实现肌肉和眼部的放松与调适;而对于家长,也可以成为其对孩子辅导习练、监督“作业”、陪护安全和增进亲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解读,花钱报班学跳绳,或可被视为毫无必要的“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