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合作社“大手”托起村民“致富梦”
□龙见松
近年来,锦屏县大力推广“村社合一”“党社联建”“社社联建”等发展模式,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产业革命有机融合,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更好地服务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
资源整合 工作合力强起来
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各乡(镇)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定期召开党委班子会议、专题会议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明确1名党政班子成员对村办合作社的“三重一大”事项进行审核把关,按照“理事会提议、村两委商议、社员(代表)大会决议、乡镇党委审议”,抓好合作社管理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
明确工作责任。实行村党组织负责人兼任村民合作社法人、村办公司法人,推行“村财乡管”,整合各村致富带头人,将其吸收到村办合作社中,切实发挥带富作用。用好用活上级财政资金、扶贫资金以及贫困村第一书记帮扶资金等,优先发展村集体经济。
整合部门力量。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集市监、财政、扶贫、供销、林业、金融等部门,定期汇总分析合作社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合作社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规范合作社发展,高质量推进示范社创建等。相关成员单位和部门主动靠前服务,统筹政策和资源优势,切实支持和保障合作社发展。
创新路径 集体经济活起来
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村办合作社、村级集体公司等服务实体,为县内有关市场主体尤其是果蔬、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拓展农业新功能。
与民生实事相结合。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以“家”文化为传承,积极倡导文明家风、优良作风。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以厕所、污水、垃圾、村貌为治理重点,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文明乡风,发挥好集体村特色产业的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走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助农增收。
与主导产业相结合。立足资源优势,在精准择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茶、果蔬、畜禽、水产养殖”五大产业。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过程中分散不成规模、效益低下的问题,加快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坝区产业,以“一坝一策一主导产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县16个200亩以上坝区,实行“一村一品”“一坝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强基础 战斗堡垒实起来
配强村级班子。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拘一格地将农村年轻、有文化、懂科技、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选到村领导岗位上来。对于一些村两委班子管理软弱的,通过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到村任职,解决村级管理软弱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分批分期组织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
推行村社合一。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或党员身份村委会主任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确保实现“村社合一”和交叉任职。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入村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资本互动、服务互享、社会互利、效益优先、项目优育、民生优质的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强能力素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三会一课”,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同时,注重对年轻村干部的培养,着力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带头学技术、带头发展产业,使村党组织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示范带动 群众增收富起来
立足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有收益的典型带动模式。
以锦屏县龙池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的“支部引领+平台保障”“123”带动模式,按照“一个支部统领、两个目标驱动、三个平台保障”的发展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提高到100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4500元。锦屏县祥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产业拉动型模式,直接带动农户125户500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