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3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0-28

缝 纫 岁 月 长

 

□夏 昕

 

  周末收拾屋子,我无意中翻出了几件儿时的衣物。手捧着那几件泛旧的衣服,看着衣服上那些细密的针线,心头不禁微微一动,视线也不由得转向了屋角里那台早已被冷落的缝纫机,我走过去,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就像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这是我家里的老物件了。没有缝纫机之前,母亲做针线活都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当时的条件也不好,灯光昏暗,母亲在灯下稍不留神,就会被针刺一下。有一年春节前母亲抓紧时间赶活儿,父亲也被安排钉纽扣,笨手笨脚的父亲被针扎得呲牙咧嘴。当全家其乐融融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年争取每个月攒一点钱,年底买一台缝纫机回来。别小看那个小小的针尖,扎人还挺疼!”我们都明白了,这是父亲心疼母亲呢,母亲微笑不语,把一个饺子夹到父亲的碗里。

  那时候有缝纫机的家庭不多见,绝对是稀罕物,我们全家好像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每天都充满期待似的。还没到年底,梦寐以求的缝纫机,在全家人望眼欲穿中,终于买回来了。

  父亲把它安放在屋子一角,它黝黑发亮的样子,衬托得家里其他家具黯然失色。母亲乐得合不拢嘴,抚摸着机身爱不释手。

  从此这台缝纫机在我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成了无比悦耳的音乐。

  母亲本来就能干,有了缝纫机帮忙后,连左邻右舍的缝纫活儿都包了。缝衣裤,缝床单、枕套、被罩,缝鞋垫,缝书包、沙包、文具袋。

  母亲真是心灵手巧,邻居拿来一件衣服样子,母亲翻来覆去看看,就能裁剪缝制出来,再加上人热情来者不拒,从来没怠慢过谁,出活儿还快,很快就成了大姑娘小媳妇围绕的对象,家里南屋炕上经常坐满了人,有时候赶上饭点儿还招呼大家吃饭。

  过了农忙季节,家里来人更有些络绎不绝了。常常是李叔的裤子还没有补完,张婶的外衣已经早早等着了。有时候我们放学回来,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母亲还在踩着缝纫机帮别人缝补衣服,心里自然有气,神色之间免不了流露出来。这时候母亲总会红着脸给人家赔不是,说着抱歉的话,等乡亲走了,我和哥哥免不了受母亲的一顿训斥,有时候屁股上还结结实实地挨上几笤帚疙瘩。每次做完活,总要把机器的皮带卸下来,把盖子掀开,机头藏在里面。每过一段时间,还要给它上些油。在妈妈的维护保养下,如今缝纫机虽然边上有些磨损,可机器运转起来还是那么自如。

  后来,乡亲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找母亲缝缝补补的人少了,缝纫机便闲置了起来。但是母亲还是经常拆下机头,认真地擦拭,并小心翼翼地上些润滑油,那一丝不苟地神情,我们看的心里总感到暖暖的,酸酸的。

  如今,妈妈老了,踩不动缝纫机了,但她有空时喜欢在机前坐一坐,偶尔还会踩一会儿缝纫机,侧耳倾听那“嗡嗡嗡”的声音,脸上是陶醉的模样,恍惚间,这声音一下子穿透了几十年的岁月,将我的生命记忆烘烤得温暖而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