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3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0-22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黎 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书共分为19个专题,其中第十三专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论述。该专题聚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思想内涵、弘扬了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拓展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实践认识,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遵循。笔者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系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果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置身于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证,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使命,必须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生态文明的发展路线是当代中国为世界永续发展提供的解决方案,饱含了东方文化的智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这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转型创造了机遇和空间。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大原则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只有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三、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

  (一)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

  我们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不断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要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研究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如何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经济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

  (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推动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成为了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世界新增人工林面积第一大国、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第一大国。

  (五)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由于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必然成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难性的系统工程,要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围绕事关全局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生态安全评估、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构建生态安全体系,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范和应对生态环境重大风险问题。

  (作者系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