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文笔塔的文化内涵
□文/图 张维军
从陈家坡入思州古城,站在山腰,第一眼望见的,便是巍峨的望城山。此山横压龙江河,形如卧佛,貌似观音,惟妙惟肖,特别神奇。望城山右侧,便是飞凤山。此山形如凤凰临江展翅,欲上九天。就在飞凤山上,一座古塔跃然入目,酷似一管巨笔,雄镇山河,倒插云天,挥毫书空,渲出漫天锦绣。
飞凤山上的古塔,就是远近知晓的思州文笔塔。多少年来,它建于何时?因何而建?连古城里土生土长的人,都说不清、道不明,历来颇多争议。
史志记载,文笔塔塔身高16.6米,全用精工凿制的青岩石料垒砌而成。由塔基、塔身、塔尖三大部分组成。塔基呈圆形,高0.7米,围长15.66米,塔身建于塔基正中,呈圆柱形,下粗上细,高12.9米,围长12米左右。塔尖,置于塔身顶端,呈圆锥体形,高3米。如今,文笔塔完好无损。在石笔杆顶端与笔尖衔接处,由于鸟衔果实落于其上,历经雨露阳光培育,生长出桃树、棕树及构皮树等,春季开花,夏秋结果,构成一处奇特景观。
史料交代,思州古城的建造,有元末明初时期的宣慰司城,有明清时期的思州府城。不管是土司,还是朝廷命官,这个时期都有了明确的儒教意识,一方面是为了世袭土司职官、世代隆兴富贵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教化地方百姓,增进管理统治的需要。因此,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田氏宣慰司土司官在思州建立了儒学。永乐十一年(1413),明廷废思州宣慰司设思州府,派流官统治,首任思州知府崔彦俊,将思州宣慰司儒学改为思州府学。思州之地建文庙,兴儒学,开黔东教育之先河,教化子孙后代和一方百姓,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由此推测,思州文笔塔的始建年代也极有可能就在此时期。所以,思州文笔塔的历史是比较久远的。
根据相关史料和思州古城居民的传说,思州文笔塔修建的原由,大概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镇邪”说。思州古城,山环水绕。龙山、望城山、飞凤山、陈家坡几座巍峨雄壮的大山将思州古城四面包围,洒溪(龙江河)与架溪(小河)会聚于陈家坡脚一面绝壁之下,将古城划出三个半岛,再划出一道人间极为罕见的太极地形,然后向东逶迤流去。就在这水舞太极的大拐弯处,水急汹涌,涡旋暗流,一年四季,时有人口溺没,尤其在夏天,以古城小孩游泳身亡的居多。群众认为此处有水妖邪神作怪,于是大家捐钱,请人在此处岸畔的飞凤山上,修塔镇山压水,以保佑一方群众生命平安。
二是“风水”说。据形家所言,思州古城是“虎踞、龙盘、飞凤”之地。相聚于思州古城的大山,座座成象,当地群众自古就有“一龙、二凤、三狮子”的说法。从思州古城穿城而过的洒溪与架溪,将一座绵延上百里的龙山紧紧缠绕,于是又有“两山夹一杠,必然出皇上”的说法。也许正是受到形家的蛊惑,雄踞西南的田氏土司才于元朝至元年间,将土司政权中心迁移到思州古城,并将土司衙门建于龙头山上。此时,正如田氏所欲,土司势力在此蒸蒸日上,靠武力杀伐,迅速建立起了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称霸一方的土司“王国”。后因田氏土司内讧,将朝廷警告置若罔闻,大明永乐皇帝震怒之下,趁机派遣大军收拾,将田氏土司裁废,改土归流。从此将思州之地纳入中央版图统辖,一方蛮夷之地从此变成“中土”。为了彰显朝廷的文治武功,朝廷划拨专门经费,在思州古城对河两岸分别建起武塔(已毁)和文塔。一文一武双塔,居高临下,镇守古城,一来增加古城名胜,二来显示朝廷威震一方、统辖天下的气魄雄心。因此,思州民间流传,思州文笔塔,是古代帝王开疆扩土、将思州之地纳入版图的鲜明标志。
三是“崇文”说。思州文笔塔修建的原因,古城群众口中更多的是“崇文重教”的说法。比如民间传说,古时,思州民间有个读书人,上京考中状元,皇家在此建塔做封公纪念。有的则说,古城洒溪星石潭出金星石,在汉唐时期民间工匠就已将之雕琢成砚,行销于市,史称蛮溪砚,被历代文豪尊崇、收藏和使用。此砚被清代文人墨客叹为上天的造化,是思州得天独厚的“稀世之宝”。可思州之地长期远离中土,是鬼方荒蛮之地,文教荒芜,人才不兴,有人提议,若在星石潭畔建一文笔,必能改变风水,振兴文运,思州之地必定人才辈出。于是官民齐心,创建此塔。自古以来,思州官民就常以文笔塔为对象,让大人小孩围绕其行文、作对、吟诗、猜谜语等。
如猜谜语:“思州古城一枝花,看你哪个猜中它?一棵棕树十人抱,桃子树大四丈八;世上唯有它稀奇,夏秋结果春开花;童生不离天天用,不中状元中探花!”
又如清道光年间思旸馆教员朱晓峰曾作《文笔凌云》诗两首:
(一)
莫是江郎贮笔筒,毫尖凌汉气熊熊。
而今倒写云烟外,自昔饱濡瀚墨中。
晚际多情凭点斗,朝来乘势欲书空。
青天铺就一张纸,大手何人点缀工。
(二)
一管摩空笔,熊熊换大文。
濡来银汉水,书破碧天云。
雁字连烟写,音笺带雨分。
有时间洒墨,声骇九霄闻。
由此,笔者比较认同“崇文”一说。 文笔塔最初由佛塔演化而来。随后,又根据时代和人们的需要赋予其各种特定的文化意义。思州文笔塔,从外观上看,酷似一支毛笔,使人容易揣摩到它的特定意义,那就是表达人们对文教的尊崇,以及对文运振兴的梦想。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思州之地,历来重视教育。境内的教育,历史悠久。最早要数寺庙教育。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贵族中流传。后来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并广设寺庙,使佛教传入民间。东晋永昌元年(322),思州傩文化掌坛师周法兵,从江西玄威学武朝佛回来,在寺庙里进行传经活动。唐天宝年间(742—745)创建贵州最早的佛寺之一——思州鳌山寺,通慧禅师在寺内开办寺庙教育。
宋至元代,思州开始官学教育。思州田氏土司为培养世袭子弟,在其世居之地开设“武纬文经”教育,使田氏子弟成为“读书之士,竞彬彬焉”。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在田氏世袭宣慰司的思州建立儒学,并由朝廷颁发大成乐器。永乐十一年(1413),废思州宣慰司设思州府,由流官统治,第一任思州知府崔彦俊,将思州宣慰司儒学改为思州府学,改建于文庙内。首任教授为姜潮,在府学内举行祭祀、讲经习文,扩大吸收下级官吏及平民子弟入学。
明清之后,府学、卫学、书院、义学、门馆、家塾、族塾、村塾、蒙养院等官私学校在城乡涌现,上至官民子弟,下至黎明百姓,逐步获得教育学习的机会,文化教育逐渐向民间普及,思州教育方兴未艾。
可见,不管是思州民间,还是思州官方,自古以来,都有强烈的“崇文”意识,希望通过文教,文化一方土地,教化一方群众,达到振兴文运、人才辈出、国泰民安的理想境地。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期盼,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梦想。因此,思州之地精雕细刻青石,筑起一座万古不朽的文笔塔,正是思州人怀有强烈 “崇文”意识的鲜明体现。
思州太极古城奇观
思州文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