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可龙布依族红灯戏
□文/图 鄢永华
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可龙布依族村的红灯戏是乌当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明洪武“调北填南”时期,陈、班等姓的祖先先后从江西迁到可龙居住,那时,这里完全是原始森林,山深林密,时常出现虎豹豺狼伤人伤牲事件,同时还有山匪不时来抢劫财物,官府也来进行强征暴敛,欺压这里的百姓。
为了避免不受那些来自野兽的袭击和官匪的欺压,这里的人们拿起刀棍开始进行抵抗。他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刀棍的练习和作战队形的操练。并且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总结经验,对战术加以改进和调整。于是得出了白天和夜间作战的不同战术。白天安排人在山头高处进行放哨,紧盯着寨子周围的异常情况。只要一发现有猛兽和官匪将进寨行凶,看哨的人就向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发出信号,人们便会迅速捡起身边的武器,及时投入战斗。有时官匪是在晚上来袭,为了更有效的抵抗和打击来犯者,就由寨子的头人举着红灯笼,发出前进、后退、冲锋、合围的各种信号,指挥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这以红灯笼来指挥战斗的战术战法,渐渐演变为一种以祭祀祖先神灵和娱乐为主“红灯舞”了。到清宣统元年,寨民们集资修建了可龙大庙,正式规定代代习武和每年春节期间跳红灯舞来祭祀祖先神灵。再后来,寨人在红灯舞中加入了戏剧元素,最后就把它定名为“红灯戏”了。
于是可龙的红灯戏从古沿袭传承至今。2007年2月14日,可龙的红灯戏被公布为乌当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可龙的“红灯戏”以“灯”“戏”为一体。灯分为红灯、关爷灯、茶灯、卦灯、牌灯等;表演器具有大刀、双刀、剑、长棍、铁爷、铁锤、铁链杆;乐器有笛子、二胡、月琴、打击乐鼓、锣、钹等。表演服饰:跳灯者,男的需穿红衣红裤扎红腰带,女的穿便服,但也要系红围腰。红色成了一种吉利的色彩,与之相反,唐二(土地)角色则穿黄底黑色花纹长衫。
“红灯戏”的音乐是贵阳市地区布依族风俗活动中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较为完整,乐队多样化,不但为歌队的演唱伴奏,同时也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这种表演形式在布依族其他舞蹈中是不多见的,而这种打击乐的运用还保留了较为古朴的风格。戏中的唱词都是用“九板十三腔”汉语唱出来的,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曲调特征。表演时气氛热烈、节奏欢快。
可龙红灯戏集武术和戏曲表演于一体,是一台很有特色的民间体育和文艺节目,如果这台节目,表演者武艺和演技到家的话,那十分精彩,能给观赏者以极大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愉悦。
听寨人说,以前可龙每年春节期间都跳红灯戏,此传统延续到解放后的80年代。1982年省举办第一届农民运动会时,可龙村的红灯舞作为民间武术体育项目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三等奖的荣誉。但这次取得的好成绩并没有让它很好地发展、发扬。甚而由于种种原因,这20多年来几乎都中断了它的练习和表演活动。直到2006年乌当区文化局在全区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龙的红灯戏才被发现和捜集。2007年公布为乌当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新场乡政府、可龙村村委才又开始组织人员学习、训练。并于2010年在可龙村举办的 “首届贵阳乌当新场可龙万亩杜娟布依歌会”活动中,向前来旅游的上万游客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