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力助推“大生态”战略高质量实施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梁大立
今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首次出版发行。该著作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伟大实践的生动记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系统反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方案。著作共分19个专题、92篇文章。在第13个专题中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共4篇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省实施“大生态”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省“大生态”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斜坡地带,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强调,贵州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育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为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2016年,中央批准贵州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贵州开展绿色发展制度等八项创新试验,为我省实施“大生态”战略,擦亮绿色底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重大论断,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和实践指导。
三、坚决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生态”战略行稳致远
贵州是全国三大生态文明示范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务必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要求,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坚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进一步加强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的好事。这些年通过在省政协人资环委的工作积累,我深刻意识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推动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这些重大战略取得实效,都将极大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如果一开始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有效改善和提升经济的结构、效率、效益等,并将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在对我省城镇污水治理和污水管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我们建议,我省要把握现阶段“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的政策机遇、发展机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加快西南地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要求,加强我省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质量,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高质量推进“大生态”战略实施,带领大家走出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路。
(作者系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