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赋能经济 贵州这样谋篇布局
□本报记者 刘启靖
“省科技厅结合贵安新区高校集中的特点制定‘七个优先’政策措施,支持贵安新区加大创新性人才培养力度,在省级科技人才计划遴选中给予倾斜。支持贵安新区承接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并帮助尽快具备审批能力。”贵安新区是贵州大学城所在地,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这一政策出台实施后,对贵安新区乃至我省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贵安新区管委会相关领导告诉记者。
在十二届省政协三次会议上,民建省委提交的《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受到省政协领导的关注,并列为省政协主席刘晓凯重点督办提案之一。谈到撰写提案的初衷,执笔者毛秋红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省的重要工作,而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提案对我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尚需从政策上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投入力度;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融资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培育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省科技厅、贵州银保监局、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及时对涉及情况进行研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改进。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系教师邓少勋说,落实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能极大的鼓舞高校师生研发科技创新项目,激发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热情。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陈财会告诉记者,目前,在贵阳、遵义等地区通过这一改革已经实现了社会与学校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省科技厅答复中表示,在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方面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方面,省科技厅抓住规划编制年的契机,正加快出台《贵州省科技创新 2030 实施纲要》,编制《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精心谋划有利于加快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政策。为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37个现行科技管理文件进行优化整合,现初步形成《省科技厅权责事 项运行规定(暂行)》,近期将正式发布。
今年科研平台建设的重点是优化整合,暂停新建,但仍将大力支持企业申建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以来省人大颁布《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出台《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保障体系。
2019年省科创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贵州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贵阳市为核心区域,向科技部申建贵州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为解决我省科技成果交易体量小、自身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提供了保障。
2月出台《贵州省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省科技厅每年将“千企面对面”活动征集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引导科研人员围绕企业技术急需开展攻关。
3月,省市场监管局与贵州银保监局联合印发《贵州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方案》,推动银行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 年)》,对“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布局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落实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等进行部署,将创新融于教育。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黔党办发〔2020〕2 号)后。省科技厅取消了基础研究计划申报限项,鼓励自由探索及首创精神;鼓励团队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切实让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获利。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督查,确保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落细。
据省科技厅相关领导介绍,根据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从“十二五”末的第 22 位如今已提升到 16 位,贵州科技工作不再垫底。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又是“十四五”的规划编制年,省科技厅将紧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好的措施和经验做法、深入研究分析我省形势,在编制《贵州省科技创新 2030 实施纲要》和《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时,精心谋划我省未来 5至10 年的创新发展策略,推动我省由科技资源薄弱省迈向特色科技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