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1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返乡务工贫困户吴小波:就近务工不奔波

 

□吴清海 李 青

 

  近日,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生物质颗粒加工厂造粒生产线旁,工人吴小波手戴棉纱手套,捧起一把刚刚产出的生物质颗粒,认真查看成品大小、色泽、长短,判断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这已经是吴小波在家乡务工的第4个月。此前,他一直在外奔波。

  今年46岁的他出生于浣溪村,一成年就在外打工,常年在广东、福建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结婚后,育有两个孩子。妻子在家带孩子,同时打零工补贴家用。虽说是家,但并不固定,来来回回搬了四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吴小波终于在2012年盖起了一栋两层的房子。

  生活虽然不易,但吴小波心中充满希望。看着儿女逐渐长大,自己的务工收入也不断增加,他感觉离富裕的好日子越来越近了。

  没想到,2017年,吴小波的妻子突发疾病,颅内淤血,做手术花了30余万元,手术结束后,视力出现损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女的教育同样需要花钱。女儿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儿子在镇上的初中就读。鉴于他们家的情况,吴小波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原本,依靠外出务工的收入,吴小波的家庭勉强可以维持生计。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吴小波的外出打工之路断了。过完年,他到临近的凤冈县打工一个月,后来听从妻子的建议,来到村里的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务工。

  该厂由政府和烟草公司投资建成,归道真自治县玉龙烤烟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今年引入社会公司开展运营,生产的生物质颗粒主要供应烟草生物质燃料烤房,用于烟叶烘烤。厂里还开发了生物质燃料暖炉,用于冬季取暖。

  该厂的建成使用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就业,厂里目前有长期工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平均月工资3000元,还包吃包住。

  吴小波的妻子过去就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在烟叶种植的育苗、移栽、烘烤等环节给当地烟农打工,赚取劳务收入。

  “外面打工工资是要略高一些,但是太累,一年下来也带不了多少钱回家。年初因为疫情防控出不去,现在可以出去我也不想出去了。”吴小波想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妻子,不想让妻子一人在家重活细活一肩挑。在家他还可以照应妹妹吴雪芹一家,吴雪芹的丈夫出了车祸,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

  “我会电焊,又会开叉车,工资每月有6000元,跟外出务工也差不多,但每月剩下的钱就多多了。很高兴这个厂开在家门口,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吴小波爱学习、善学习,他认为在哪里干活都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懂技术。

  经过努力,吴小波一进厂没多久就成了“多面手”,开铲车、叉车,做电焊工、刨木工,维护机器设备,比普通工人干得多,工资也比普通工人拿得多。

  如今,妻子平时打零工,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养了蜜蜂,卖蜂蜜一年也有近3万元的收入。

  虽然还有一些外债,但吴小波有信心让生活越来越好。

  “这个厂真是开得好,让我和好多老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挣到了钱,也照顾了家。”

  “这个颗粒也好,对环境好,还省钱。”谈起生物质颗粒,吴小波如数家珍。颗粒的原料是秸秆、菌渣和锯木糠等。与用煤烘烤烟叶相比,每炕烟叶成本可节约300元。此外,生物质颗粒燃烧时间长,配合使用专用的颗粒投料设备,可以大量储料并根据烘烤温度及燃烧情况自动投料,一次加料可持续燃烧8~12小时,省去了燃煤烘烤时所需要的“添煤工”,还不用担心燃烧过旺烤坏烟叶,省工又省心。

  “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在这里踏踏实实长久干下去。”吴小波说。

 

4200-4-2.jpg 

吴小波在查看生物质颗粒质量。    吴清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