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亦师亦友
——记贵阳市政协委员、贵阳学院教师潘锦
□本报记者 李昊霖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情,就是从事教书这件事。”贵阳市政协委员、贵阳学院教师潘锦,回忆起自己从教20多年的经历,这样说道。
从1998年的金筑大学,到现在的贵阳学院,任时光飞逝,始终没有变的是他一直留在计算机科学系,坚守着教师岗位。回首往昔,每逢教师节这一天,潘锦走进教室,都能在讲桌上收到学生送的花,在今天的大学里,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就要顶得住烈日当头。”在这多年的教学中,潘锦也遇到了不少的“刺头”学生,这些“刺头”就是给老师的一道道考验。他说,“老师不能只顾着给学生出题,就忘记了自己也依旧在修行路上。”
陈波是潘锦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回忆起他潘锦说:“一开始他不认真上课,平时就只喜欢踢球,哪个老师的账也不买。”作为他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以罚为手段,而是投其所好,来到球场,与陈波一同在阳光下挥洒汗水。
“或许是因为踢过那一场球,一起累瘫在树荫下,一起闲聊了人生,自那以后,他开始认真上我的课了。”潘锦说,“若是处罚的话很简单,扣分罚作业之流,甚至不需要我去思考,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并无太大成效。对于那些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学生,亦师亦友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时至如今,陈波也毕业许多年,现在的他依靠着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谋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去年教师节那一天,他还专门回来看望对影响颇深的专业课老师潘锦。
“记得有一年省教育厅专家来试听课,没有预先准备,我也没有选总体比较‘听话’的班,而是选了一个‘刺头’比较多的班,我不怕他们在公开课上回答错问题。”潘锦说,“给他们上公开课,也是表达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他们感受到了,自然会以真诚待我,如此一来,这样的班以后会更有活力。”
“最后那一次教育厅的课堂打分,我的课得分最高,那个班毕业后的就业也很不错。”潘锦自豪地回忆起这件事。
对于老师而言,最好的成绩就是学生的未来。潘锦说“备课、批改作业到再晚,这些都是本职工作,光是教书是不够的,如何育人,这才是我应该绞尽脑汁该思考的事。”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便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