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1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95后”特岗教师的奉献和感悟

 

——记织金县金凤中学教师王营

 

□本报记者 何佼阳

 

  “两年前初次去学校,印象深刻。一路颠簸,从县城到学校花了将近一小时的时间,感觉就是很遥远。”“95后”特岗教师王营讲述着初到织金县金凤街道金凤中学的感受。

  2018年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录取为贵州大学“硕师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的王营同时受聘为特岗教师,到金凤中学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

  刚入职的那段时间,王营对身边的人事物都比较陌生,面对新环境和新工作,多少是有些紧张的。怎么办呢?幽默的她“自问自答”介绍了自己的“独门秘笈”——主动接触!主动交流!

  “对于中学生来说对生物这门课程比较陌生,所以一开始上课都是我自己在说,互动交流很少。渐渐地,我试着把书本上专业词汇口语化、把口语具象化。在课堂上准备小实验和他们互动,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提起他们的兴趣,引导大家走进生物学。”她介绍道,课余时间,她还会和学生聊天,那些无关课本的内容却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像大姐姐一样为弟弟妹妹排忧解难。

  “现在,他们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也会和我分享一些新鲜事、有趣事。”通过利用“巧劲”,现在王营和学生们已经“打成一片”了,这也是这位“姐姐教师”独有的个人魅力吧。

  为有效保障村里贫困家庭学生一个不落地接受良好教育,金凤中学要负责学校所在村组的精准教育扶贫问题,所以,学校的老师们肩负着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包保”学生。

  入户宣传有关政策、引导他们填写资料申请教育资金、建立家庭联系卡……这些都是“包保”任务常态化工作,对于这些新教师来说,却是一项全新的使命。

  “一开始村干部带着我们去村民家,向村民介绍我们的来意,当我们与‘包保’家庭建立起联系后,就是自己去啦。”王营说,有些村民们文化程度不高,我们要用“接地气”的语言为他们“翻译”,所以她还花许多时间去学懂、弄通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政策帮扶落实到每家每户。

  刚开始开展“包保”工作的时候,王营和同事们要以最短的时间与自己负责的学生家庭建立起联系,及时跟踪每个家庭情况,查缺补漏。

  有一次她们要分别前往十多家“包保”家庭传达教育政策。“算起来半天时间是走不完的。”王营说,村里没有吃饭的餐馆,为了节约时间只能想办法就近解决午餐。于是,她们在出发前各自备好方便面,并约定好中午在村里某处汇合,集体吃面。

  王营笑着说:“当时想着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就行了。还要趁着中午村民在家的时候,多了解他们的情况,不然等他们出去干农活的时候,家里又没人了。”这些平凡的举动,充满了青春的干劲,诠释着作为农村特岗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今昔对比,路上的大坑填上了、沥青公路铺好了,王营和学生们的交流多了,这座沟通的桥梁也建得扎实了。这位“95后”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她说,以后将继续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为农村的孩子们带去更好、更新的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