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1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甘做留守儿童的“孩子王”

 

——记黔西县锦绣学校教师杨明

 

□本报记者 王 吟

 

  在黔西县,每年三月初的时候仍是春寒料峭。这天,杨明找到自己的一位朋友,请他用摩托车载着自己去观音洞镇的熊洞村办件事。

  熊洞村在大山中,而杨明要去的熊洞村9组是摩托车都到不了的地方,还得走近一小时的山路。

  在摩托车上,风如刀削,寒气逼人。但杨明没有太在意,毕竟这件事情沉在他心里有好几天了,抛开脚冻手僵,这趟旅程反而是让自己轻松愉快的。

  杨明从两年前就代理了熊洞村9组一个杨姓孩子的学习家长,这孩子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中父母是苗族,没有文化,又经常出门打工找生活,所以很难与学校保持联系。杨明知道后,主动承担起这孩子的代家长职责。

  这个孩子今年春季学期读高二,之前两天,杨明在家长群里收到其班主任老师信息,由于受疫情影响,学校暂不开学,但要求学生领课本并收看空中黔课。

  高二至关重要,杨明于是去学校帮他领了书,并把自己的平板电脑下载好相关软件,准备给他送去让他学习。

  在乡里下了摩托车,杨明踏上了自己熟悉的山路。

  2009年,他从浙江来作支教老师,最早就是生活工作在这个乡,这个村,这片大山里。

  山路崎岖,泥泞难行,好在走了没多久,杨明就与闻讯从家里赶出来迎接的学生遇上了。碰面那一刻,一个大男孩,一个小男孩,俩人都由衷地笑出声来。

  作为教师,杨明那阵子还经常去探访自己学生空中黔课收看情况。也将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借给了贫困的学生们。以至于最终有段时间,他作为一个教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老师,自己手中只有部“老年机”(手机)在用起。

  三月初乡里口罩还是难买,杨明想方设法弄到不多的几个,也给孩子们送了去。之后,其中有个孩子在作文中把这件事写了下来,而语文老师又把这篇作文拍照发给了杨明看,这让杨明那一刻心颤抖了一下,觉得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来收获的最大荣誉了。

  杨明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特别用心,特别用情。这是他周围的人都认可的。每当有人问及他原因,他都会说起之前自己遇上的一件小事。

  2015年的时候,那时杨明还在黔西县观音洞镇的一个教学点支教。学校坐落于一处大山顶的山坳里,条件当时很不好,下山到镇上的路都没有硬化,坑坑洼洼的。

  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很多。一个中午,一个刘姓小朋友不小心摔倒,胳膊脱臼动不了。爷爷接到电话赶来,由杨明陪着一起去医院。路不好走又没有汽车,摩托车也坐不了三个人。于是他又找来了一辆摩托车,孩子的爷爷问小孩:“你和杨老师一起坐还是和我坐一辆车?”

  那孩子的一句话让杨明感触良多:“我和杨老师一起坐。”

  下山的路很坎坷,一直颠簸,孩子的手一动就痛,可还是在颠簸的途中,在杨明身前睡着了。

  在医院检查就医时,爷爷和杨明说:“我把他从小带到大,但是他还是跟老师亲。”

  杨明说,农村的留守儿童真的太需要陪伴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能在他们上学时给予他们关爱,并得到他们由心而生的认可,这是我莫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