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1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09

对毕节试验区新发展路径的思考

 

□史卫国

 

  探索毕节发展,有必要跳出毕节,从更高一层的区域规划来加强深化认识和探讨具体路径。本文力图从云贵川渝四地都市圈及其交界地带的布局中探讨一种新的区域发展和共生繁荣路径。

 

“四城记”+“五小花”的布局构想

  所谓“四城记”+“五小花”,即以“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四大都市圈为轴,构建中心开花格局,重点带动云贵川渝四省市交界地带的“毕节、昭通、宜宾、泸州、遵义”五个次级城市地带即所谓“五小花”发展。

  其主要构想理由如下:

  一是“四城记”优于“双城记”“三城记”。所谓“双城记”,是指在国家的区域战略规划中,以“成都-重庆”这一双子星轴线为主来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毫无疑问,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一战略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具体到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地来看,对云贵两省的带动显然有所不够。还有一种“三城记”的说法,则是把西安加入其中,对于云贵两省的带动就更加不够了。实际上,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以四省(市)的都市圈“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来构成一个四方形的“四城记”格局,其带动范围会更加宽广有效,这是因为云贵川渝四地自古以来就属同一亚文化圈:语言互通、风俗接近、物产多样、资源富集。“双城记”无疑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其主要呈现为“线状或带状”带动,其辐射、带动的区域、人口是不能与“四城记”的“立体复合式”带动相比的。同时“四城记”还可以充分依托利用国家对“双城记”的重点战略规划,在依托北部双城轴线为主轴的同时,兼顾和辐射带动其它三条轴线范围内广大区域的发展。

  二是依托四轴,能够更好构建中心开花格局——即“四城记”带动“五小花”(毕节、昭通、宜宾、泸州、遵义)。“五小花”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700万,在云、贵、川三省中均属于人口相对较为集中和密集区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成贵城际铁路”的开通,“渝昆高速铁路”的开建,以及长江上游和赤水河航运的开发,事实上已经在宜宾、泸州、毕节一带形成了交通线路中心交汇的格局,“五小花”格局已经隐然成型。相对于外圈的“四城记”,“五小花”的内圈结构从投资、建设、营商、内循环成本上都能做到相对最优,以城际高铁为例,估计仅为外圈的五六分之一左右,而辐射面积、带动人口、建设投资成本等要优越很多。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院、检疫等卫生机构,以至于重点产业、旅游开发的布局上也是类似道理。

 

对毕节试验区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毕节基本情况描述:毕节是两江(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地区,人口众多、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同时,却又是地形破碎、交通崎岖、深度贫困,形成矛盾对比,正所谓“富饶的贫困”。同时,毕节是重点革命老区之一,红一、红二两个方面军先后在此浴血战斗,从“鸡鸣三省”到“扩红建政”都对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补充,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红二、六军团在此扩红达5000余人,有效壮大了红军军事力量;建立了“川滇黔三省苏维埃政权”,全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是长征途中唯一建立的省级苏维埃政权,影响深远。

  (二)交通的困境与希望。虽然随着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实现,尤其是“成贵城际铁路”的开通,使毕节主城区终于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但由于渝昆高速铁路的最终定线不是经过贵州的毕节,而是过线云南的昭通、曲靖,毕节面临着又一次不大不小的“尴尬”:最终的渝昆高速铁路线仅仅过境毕节一个偏远小镇,并且不设站,可说实际上没有经过毕节。这样,在构想的“五小花”城际铁路中,由于渝昆高铁的开通,“昭通-宜宾-泸州-重庆”一段路线即将后续开通,重庆至贵州遵义也是已经“有路可依”,唯有中间“昭通-毕节-遵义”一段目前还是空白。

  (三)对毕节发展路径的具体建议:

  1、交通突破,高铁重点,切实弥补完善大交通路网布局。

  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毕节要做“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这一定位来看,交通尤其是高速铁路已经成了整个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此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予以统筹考虑:一是要考虑新设其它过境线路,丰富完善路网布局,尤其是南北走向线路为该区域短板之最,有必要构建一条南北向的骨干线路,可以考虑将规划中的贵州省内“毕水兴”线路(毕节-水城-兴义)北向延伸至四川泸州乃至于远期可以继续往北延伸至西安大都市圈,南向则接通广西甚至直达中越边境,构成一条贯通我国西北西南的大动脉,乃至于远期连接越南的国际线路;二是要同步构建“昭通-毕节-遵义”一段城际铁路,以使“五小花”之间实现闭环、打通内圈微循环,使之能真正散叶开花、硕果累累。

  2、科教引领,改革开放,实现从“智力支边”到“智力汇聚”。

  “五小花”区域在智力建设尤其是高等科研院校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短板:以高等院校为例,目前五地总共有高校23所,仅约为昆明的一半、贵阳的三分之二,与重庆的65所、成都的56所高校数量则相差甚远。从中远期规划来看,应分别各自建设10-15所高校,使五地高校总数达到60所左右的规模,才能真正起到中心开花的作用。按此规模,可以考虑在毕节再新建10所左右高校,并可以适度带动和覆盖邻近的“鸡鸣三省”区域。可以采取中央和各民主党派、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和中央企业援建新建,省级院校布点建设分院校所等形式兴建相关综合、理工、农医、财经、外贸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检疫、康养等卫生保健机构;并同步加强与东盟和国际相关机构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行、亚投行等的交流协作,以对外开放带动开发保护、以智力建设推动改革发展。

  3、政治民主,帮扶协作,探索同心发展文明和谐新典范。

  毕节试验区长期以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心重视,全国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给予了大量具体的智力支持、帮扶协作。未来还将在探索政治民主、统战建设、同心发展以及结合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善治智治等方面实现更多更广的探索示范。

  4、生态屏障,三产融合,创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1988年6月,毕节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试验主题开展工作,通过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为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闯出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提供了样本,成为贵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从一定意义上说,毕节的改革试验发展是贵州乃至相当部分西部地区的缩影,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推广的宝贵经验。

  目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我们也必须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保护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永久冰川冻土湿地等,做出“中国贡献”。对于西藏、青海及贵州的毕节等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域,应从国家规划层面明确宣布弱化GDP、财税类经济考核,改为以生态保护、绿色核算类生态文明价值指标,加强生态公益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坚持生态文明优先,坚持人才开发为本,夯实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农业发展上应重点以坝区和连片缓坡地带为载体,大力建设高标准高产值基本农田,着重提高农区林区的机械装备能力,配套提高农林大数据有效应用和智慧化指挥调度水平,结合休闲康养、民族民俗、红色文化、农耕遗产等文旅产业发展,切实推进农林文旅深度融合,为创建两条底线守好、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接二连三、乡村全面振兴的“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它地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做出毕节乃至贵州的“三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