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天 电 视
□武 华
上世纪70年代,我所在的工厂职工宿舍区架起了电视。之所以说架起了电视,是因为接收电视信号的天线杆子是三节长杆接成,高度及尺寸不亚于现在的通讯基站,光是为了防风吹倒杆子,就用了两道六根拉线。一看就知道电视不是寻常百姓家中物。
电视机就放在工厂职工宿舍区里一个专门制作的木质电视柜里,屏幕朝着窗外。看电视的人站在室外的空地上。白天电视柜上着锁,晚上才推开窗户打开锁。电视由专人管理。看管者是位姓周的退休职工。老人个头不高,瘦瘦的,热心众人的事。开电视、选调频道是他的权利,观众只有建议权。
那时,电视机还没有走进普通工人之家,金贵着呢。小小的电视机如同一块磁石,把院子里的人们吸引到了它的身边。
常常是这样的情景,太阳还没落,孩子们就把各式各样的小板凳摆在了电视机前的空地上。有的来不及搬凳子,就找一块砖头摆放在地上,提前占个位置。
到了晚上,电视机前密密匝匝围成一个扇形。最前面摆的是小板凳,后面的是高一点的可坐两三个人的条凳,最后就是站着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候着老周打开电视。
那时,电视可收视的频道也少得可怜,只有四、八两个频道。播放系统也不先进,转换节目时总有一段空白,大家就耐着性子等待,好的是节目间没有插播烦人的广告。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电视机前总是黑压压挤满了人。夏夜看电视是一种享受,室外要比房子里凉快点,乘着凉,看着电视,真可谓一举二得。可是冬天就是另一种滋味,寒风刮着,手脚脸就异常的冷,但电视机前依然围拢着看电视的人们。
12英寸电视机屏幕很小,站在远处如同在看连环画,可大人小孩看得非常投入。如果谁在这时低声交头接耳,便会招来许多不满的目光。观众中小孩极多,大都坐在最前面,看到激动处,忍不住喊叫喝彩,但得到的是大人们毫不留情地呵斥:“不许喊!再喊,把凳子搬出去!”没有比取消观看电视的资格更为严重的惩罚了。情绪高涨的孩子们顿时安定下来,但总是记吃不记打,过了一会儿,看到热闹处又免不了重犯类似的错误。这时候,老周就从放电视的小窗口里伸出脑袋,维持秩序,教训那些爱激动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们。
那时,露天看电视的人们,凳子不够坐的,多数人只能站着看,嫌院内人多挤得慌,有人干脆攀到院墙顶上。由于信号原因,电视图像常常不稳定,有时画面扭曲变形,有时干脆雪花一片,还时不时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碰上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举着绑在竹竿上的天线到处找位置、对方向、调高度,直到图像效果达到最佳为止。
遇到转播省电视台节目的时候,电视机前的人比往日成倍的增加。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机已慢慢地从高贵的殿堂走了下来,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这时,单位将“露天电视”换为18英寸彩电。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淘汰黑白电视机,购买彩色电视机。
家家有了彩色电视机,没人再去院子观看“露天电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