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外之意寄丹青
□江 舟
老庄和佛教,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最爱。庄子虚静逍遥的精神境界,返朴归真的理想追求,佛教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受到文人的推崇。既然人世不可为,便只有与自然相融合,到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平衡和精神的超越。儒、道、释奇妙相容又互相融合,化作了这一时代隐逸的文人精神,寄情山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山水、自然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心灵的安顿之处。于是,中国山水画大兴,古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
南朝刘宋时期专画山水的宗炳,曾多次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征召,但都坚辞不就,毕生选择“栖丘饮谷”的生活。《宋书》称其“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宗炳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士,崇尚佛道,他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善画山水,三十余年游历名山,眷恋庐山,思念荆巫,爱衡山而结庐居衡山,直到因病才不得不返回江陵。回江陵后,仍意在山水,把所游历过的山水皆绘成画,挂于室中,坐卧观之。
山水画的隐逸性格,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情趣,那就是“意出尘外”,高雅、超脱之中含有浓郁的禅趣道味。不止画本身有禅趣道味,许多大画家本身便是文人出身,学道参禅。唐代诗人兼山水画家的王维,晚年学佛参禅,隐居辋川,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都有一种清逸悠闲的超脱。宋代词人苏东坡,虽终生未能“归隐”,但其情趣上无疑更接近道家,老庄思想是他艺术审美观的核心。出淤泥而不染,身在生世而意在尘外,借空山静江寄寓精神之不受俗世羁绊,恰是山水画成为文人画主流的契机。唐宋以后,许多画家皆刻意突出山水画出世尘的意境,所表现出的山林隐逸趣味更为明显,有的画直接标出其“道者之思”,如《梦游瀛山图》《海上仙山图》《净土楼观图》等,充满神仙道家意趣;有的则清寂净远,显得高雅清淡,如《对月图》《秋山图》等。不少画家本身就是道士僧人,比如文人山水画南派师祖之一的巨源,明末清初的著名山水画大家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都是画僧。山水画与庄、道、禅、隐,实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原因之一是“在于避尘嚣而亲渔樵隐逸”。出则兼济天下,为仕为相,退则独善其身,修身养性,悟道参禅,为僧为隐。而山水画,恰是隐退之心性的自娱和自遣。宋北派画家的宗师李成,少有大志而屡举不第,这才放意为画,以名士终其身,纵游山水而自乐。而元代的吴镇,一生未仕,以卖卜为生,他画山画水无不可,尤以多卷《渔父图》别有一番意趣:天空水阔中,随意点染几渔舟,既有“放歌荡漾芦花风”的闲适,更寄“一叶随风万里身”的隐逸之意。
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适意隐退,标高致远,返璞归真处世态度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