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例: 阿妹戚托小镇
□李丛霄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因易地扶贫搬迁而诞生了一个“阿妹戚托小镇”。这个小镇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是贵州188万贫困人口搬迁中的成功范例,宣传这个小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阿妹戚托小镇的由来
“阿妹戚托小镇”是晴隆县2019年7月成立与县城毗邻的“三宝街道办事处”的一部分。办事处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距县政府2.5公里,与县城连片,下辖新宝(原三宝)、新坪(原大坪)、新塘(原干塘)、新露、新荷和新箐6个“新”社区,总人口3095户147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28户12415人,因脱贫需要搬迁而来的群众主要来自晴隆县三宝、长流、花贡、茶马等11个乡镇,其中三宝彝族乡属于整体搬迁,其余属于零星农户搬迁乡镇。因此,整体搬迁的三宝彝族乡的彝族和苗族作统一安置,并命名为“阿妹戚托小镇”。该小镇可容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000余人,下辖新宝、新塘、新坪三个“新”社区。在办事处下特设“小镇”,很具有地方特色,小镇名称叫“阿妹戚托小镇”更具有民族特色。
原来,晴隆县有个“三宝彝族乡”,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离县城40多公里,山地多、平地少,气候偏冷,缺水严重,彝、苗等少数民族比例大,是“冷、少、边、穷”地区,2016年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之一。经省、州、县反复调研、论证,上下统一意见,对该乡实施整乡搬迁到县城附近的计划方案,彻底解决脱贫问题。在县城成立办事处时,沿袭其原有的名称,叫“三宝街道办事处”。在该办事处下辖新宝、新塘、新坪三个社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镇时,“阿妹戚托”成为首选之名。
“阿妹戚托”为彝语,“阿妹”指未婚成年女性,“戚托”为出嫁舞,意思是“出嫁姑娘之舞”,后加“小镇”就是“阿妹戚托小镇”。“阿妹戚托”是历史悠久的黔西南一带的彝族原生态舞蹈,长期以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享有“东方踢踏舞”的美誉,是晴隆县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1956年进京演出并在怀仁堂得到周总理的欣赏和赞誉;1995年参加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间文艺会演”;2008年后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获贵州和全国奖。以其名取小镇之名,是因为它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保其国字号的文化品牌,是不可取代的。
从上,我们了解了“阿妹戚托小镇”的缘由,这种名称的产生是文化移植的结果,由此而照顾其文化的历史来源,是出于考虑搬迁群众的“乡愁”之情。
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由三宝彝族乡转为三宝街道办事处的阿妹戚托小镇,不仅仅是一种名称的变更和地域的转移,而且是一个深层次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的飞跃。这种飞跃既具体又抽象,既实在又综合,现择其要而述之。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半篇文章”做什么、谁来做、做到什么标准的问题,三宝街道办事处围绕“五个体系”的建设要求,精准组建“五员”队伍,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五型社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稳定脱贫。在办事处下辖的阿妹戚托小镇,是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的新市民居住区。
该小镇规划用地面积469.58亩,安置房121265.07平方米,共238栋1812套,2017年6月开始建设。规划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三宝乡彝族、苗族的风俗习惯,整体按照两个民族两大元素风格布局,以苗族的图腾“牛头”和彝族的图腾“虎头”为标志进行建筑布图,打造苗村和彝寨,两大部分相互区别又互不脱离,各自体现文化特色。突出擦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的舞蹈文化名片,在彝寨又尽力表现金、银、铜门的建筑特征,在苗村表现芦笙舞等特色。并且与时俱进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园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水体建筑、医院、产业园、菜园地、民宿酒店等。在满足彝、苗群众生活及彰显旅游接待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小镇优美的居住环境,古色古香中见现代气息,民族特色中显借鉴要素。据了解,小镇总投资约79899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666万元,安置房建设投入21800万元,人居环境打造投入14433万元,社会公共服务投入32000万元。
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依托二十四道拐旅游景区和“阿妹戚托”文化品牌,打造3A级旅游小镇。金门广场、银门广场、铜门广场、假日酒店等14个旅游点,已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群众演员、驾驶员、保安、保洁员等就业岗位500余人,实际上,彝、苗群众参与的民宿酒店已获红利。同时,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绣花节、布依风情节等,在节庆期间的活动,已形成晴隆县的突出特色民族文化内容。每周末“阿妹戚托”民俗舞蹈的演出,已经成为定式,吸引了远近游客。可见,旅游产业开发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又得到了传承发展。
三、宝贵的易地扶贫实践
整个阿妹戚托小镇的民居建筑均隐现在绿化带中,所有住户的房前屋后都可直达柏油路铺成的大道,户户相邻,各有通道进出。各户房屋结构,因面积大小不同而有别,但都是一楼一底,一楼客厅、饭厅、厨房、厕所齐备,二楼卧室、阳台、卫生间相配,其民居建筑的功用特色可与大城市的小区比美。在苗村彝寨的门前,特设有广场,可供各种类型的娱乐和节庆活动。小镇对面的山上建有极富中华文化突出意义的古塔,与小镇交相辉映。
原住地三宝彝族乡的彝族、苗族各种文化在新居地阿妹戚托小镇实现了再生,达到了“既搬迁又搬文化”的目的。三宝街道办事处及其下辖社区,在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上卓有成效。党建工作已按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细化管理,形成了自身特色。在小镇治理措施上,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在原三宝彝族乡“乡规民约”的基础上,制定办事处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公德、镇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公约,包括社区事务、环境管理、商铺管理、经营管理、车辆管理、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移风易俗、奖励、处罚等。总之,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小镇的社会治理在有序、完善中前行。
阿妹戚托小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物,它顺应国家脱贫攻坚大政方针的易地扶贫搬迁而诞生,并逐步走向辉煌。作为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为数不多的案例,它是艰难中摸索出来的成功示范,其意义对晴隆县、对黔西南、对贵州乃至在全国都有积极效应,将载入时代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