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04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种下“摇钱树” 收获“脱贫果”

 

——省政协委员曾光秀在望谟县发展板栗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小记

 

□本报记者 李昊霖

 

  26.2万亩!

  这是2019年望谟县板栗的种植面积。

  这是望谟县结合县情优势,把板栗定位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而栽种的“摇钱树”“脱贫果”。

  一颗颗“金果”,凝聚着望谟人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辛勤汗水,闪耀着一名企业家在这里带领当地群众脱贫的一个个故事。她就是省政协委员、贵州光秀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秀。

 

打造品牌“哆吉栗”

  “板栗甜,板栗香,多栽板栗奔小康”,能歌善舞的布依族人将生活融入歌谣,这一句歌词便是如今望谟人种植板栗获得甜头的真实写照。

  望谟县的板栗种植历史悠久,时至如今已有百余年,其独特的气候成就了圆润饱满、口感香甜的板栗。但在以前,这样品质良好的板栗却只能当作“野果”,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板栗挂果率低,又碍于交通的不便,采摘下来的板栗卖不出一个好价钱。

  就在此时,曾光秀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现状。2013年的一次考察让她发现了望谟有着得天独厚的板栗种植地理区位优势,这种老少皆宜的坚果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2014年,望谟县政府招商引资,曾光秀毅然决然选择了望谟,她的光秀公司便落脚于此,并打造了“哆吉栗”板栗品牌。

  “扎根望谟,情系农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曾光秀始终以此为目标。光秀公司依托“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一平台,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在望谟县的洛朗村,按下了板栗产业发展的“快进键”。

 

扎根望谟谋发展

  在曾光秀看来,之前望谟的板栗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望谟的板栗在当地供过于求,又缺乏技术支撑进行深加工包装,无法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得板栗无法走出望谟,只能在当地“贱卖”。4年来,光秀公司建立了板栗冷库,解决了板栗采摘后的存储问题;标准化无菌生产厂房,保证了清洗剥壳后板栗的质量;现代化板栗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了板栗产品的附加值;科技综合楼和工人宿舍,确保了村民上岗无后顾之忧……

  从一开始板栗每斤1元,到现在3.6元一斤,这个数据的变化离不开望谟县政协的帮助。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长期最有效的扶贫。”望谟县政协秘书长盛立桂表示,板栗是望谟“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是望谟脱贫攻坚重要的“致富树”,为此,县政协对龙头企业的帮助也特别多,企业运转资金协调、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产品销售推介等等都有政协的身影。

  眼下正是板栗采摘结束的时期,但繁忙的工作并未停歇。在哆吉栗的板栗包装流水线上,一位工人忙着手中的活路,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现在是与时间赛跑,丰收的板栗要及时包装。”工人们争分夺秒进行板栗剥壳、筛捡,包装后由公司发往全国各地。哆吉栗的现代化工厂满产状态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动1000人以上的就业,其中贫困户员工占90%以上。

  光秀公司成为群众发展产业的后盾,采取“613”分红模式,每年的利润按农户60%、合作社10%、企业30%进行分红,努力引导入股到公司,把农户土地资源变成股权,让农民变成股东,与群众一起把望谟板栗“哆吉栗”加工包装,打造成为望谟优质板栗的代表性品牌。同时,公司每年给每户贫困户享有年保底金5000元,保障股东来年基本生产生活运转,切实打消群众顾虑,确保群众有底气。 经过公司帮群众算清“账目”,让群众真真切切的看到实惠,重拾生产发展信心,使群众实现“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2016年8月至今,带动涉及板栗产业的农户约6000户2万人发展。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2018年5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望谟县“板栗名县”称号,2019年11月,贵州光秀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哆吉栗”品牌商标资产上市。而曾光秀,在望谟县种植板栗的村民圈子里也有了“板栗老板”的称号。

 

“板栗老板”得民心

  “洛朗村,洛朗地,光秀把它变成人民币。”朗朗上口的布依歌曲,在山林小径上飘荡。

  洛朗村的村民黄书祥早些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板栗产业的带动,近年来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板栗老板’,你来啦!”黄书祥看到曾光秀走访他家显得十分高兴,急忙让家人搬几张凳子来。黄书祥家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两个孩子看到“板栗老板”也不怯生,大大咧咧的靠在曾光秀的怀里,几人拉起了家常。

  据黄书祥介绍,2014年的时候,他有15亩板栗,一年只有2000元的收入。“那时候我除了给树苗除草,其他不知道做什么,在光秀公司和合作社的帮助下,参加了免费的种植产业、养殖业及管理方法的培训,后来我又多种了3亩板栗,预计今年可收入两万多元。”黄书祥告诉记者。

  在光秀公司来之前,洛朗村基本每个村民组都有板栗基地,每户都有板栗树,但由于价格低,板栗的经济效益只能成为老人们微薄的“养老树”。

  回忆起当年景况,黄书祥说:“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光秀公司)要给我们搞培训,当时村里大家的想法就是拿到扶贫款,再给村里的板栗大户做工。”

  经过合作社和公司多次的动员,免费发放化肥、提供培训,黄书祥也开始思考起如何才能彻底改变贫穷的生活。“给村里大户做工,收入可没有自己种树来的多,而现在在自家地里种还能有补贴,我也就索性跟着光秀的路子走了。”

  “看着现在自家住的房子,那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黄书祥现在居住的“小楼”,一楼是2010年危房改造时所建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于2019年加盖了二楼。一楼是客厅和厨房,二楼是卧室,配套的家具电器应有尽有,一家四口人住着十分惬意。“如今看来,自家的板栗自己种,这些培训才是实实在在的,板栗树真正成了我们的‘摇钱树’。”黄书祥满是感激地说。

  每每漫步在村子里,曾光秀感觉洛朗村的民居,好像和山坡上的板栗树一样,都在生长,焕发着勃勃生机。

  “看到村民的房子漂亮起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人们眼中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激情和期盼,我的一切付出都值了!这是我们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曾光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