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0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1

坚持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罗 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涵盖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党治国治军方面的理念,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共设十九个专题,其中第十三个专题,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重点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一、 学深悟透,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在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下,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期盼和渴望。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

  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着重把握以下六个原则: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耕文明时代,人类饱受自然灾害侵袭。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大肆掠夺,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遭受了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反思,进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阶段。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发展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发展关系,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绝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鱼儿需要清澈的河水才能自由生长,人类需要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依存,是一个系统整体,要保护自然环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蓝。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先行,法治护航。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搭建环境对话交流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海洋污染,新冠病毒防御等问题,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泽全球。

 

  二、 学思践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一)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政治保证。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和关键在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的“五大体系”,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二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构建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三是建立生态环境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固废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减少工业废渣排放,开展厕所革命,解决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四是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强生态环境安全,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监管机制。五是尽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六是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提高环境治理成效。

  (三)把握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助推流域两岸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长江、黄河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抓好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深刻把握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动流域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流域经济是以地域为依托,要创建跨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不能搞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其次要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大自然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流域是以河流为联系纽带,两岸山水林田草每个要素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流域生态状况。最后要把修复流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协同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江河流域生态屏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三、学以致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之需,现实之要,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顺应自然,实现共建美丽家园的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共同携手合作应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给自然增绿,多给生态留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能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贵州、多彩贵州、美丽贵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