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小谢又清发”
□安 杰
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在任期间理事、生活于此。宣城人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取名“北楼”,后人又称为“谢朓楼”。唐天宝末年,李白登此楼饯别族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吟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他极力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同时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李白被后世尊为“诗仙”,是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正是他力学诗风“清发”的谢朓,才有了他像谢朓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谢朓(464-499),字玄晖,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之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谢朓秉承家风,“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善草隶,长五言”,早早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朝中不断倾轧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后人称其“谢宣城”。
从形式上看,谢朓首创“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其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的成果,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内容上看,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未能完全跳出玄言诗影响,总带点玄理。谢朓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一生沉浮宦海,其山水诗常常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正表现了这种惶惶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谢朓尤善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他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常有应命之作。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如《入朝曲》,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成为李白等人追慕和学习的典范。
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杜甫说“谢朓每诗篇堪诵”,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清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
谢朓的诗歌是向盛唐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中间”作品,他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诗品》说谢朓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